要闻

首页» 滚动要闻

滚动要闻

答卷2013:反腐放权改革治污成看点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发布日期:2013-12-27




即将过去的2013年,在举世瞩目的中国舞台上,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执政思路尤为亮眼。在经济增长面临挑战的情况下,高调反腐、整顿吏治的措施激发了人们对官场新气象的憧憬;以自贸区为试验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释放出“市场决定论”的信号给市场前所未有的惊喜;而在雾霾困扰中改变唯GDP论、推动审批权改革的简政放权举措,既是兑现上任之初的承诺,更是点燃了新十年建设的“三把火”。

处于中国社会急迫的关键改革时期,今年初的“两会”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深化全面的改革提出了方向,也为上述的火把提供了燃料。《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梳理2013年中央的主要决定和举措,试图回顾这一年的变化,窥探未来的路径。

反腐走向深水区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这一年行将过去,几乎没人可以否认,反腐卓有成效,既“拍了苍蝇”又“打了老虎”。数据在说话,十八大后,中纪委证实查处的已经有16名省部级官员,而在过去5年里,每年平均不过五六人,打老虎的力度算是翻了三倍。

1220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称,公安部党委副书记、副部长李东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这不仅是十八大以后中纪委证实查处的第16名省部级官员,也是十八大后被调查的第二名中央委员。政法领域的高官也开始被查处,显示反腐败正走向深水区。

这些反腐战场传来捷报的同时,也让“中央巡视组”成为网民赞誉的“反腐神器”,因为湖北、贵州、内蒙古等地都在巡视组进入或者离开后不久启动了对个别省部级官员的调查。这种情况不是“偶合”,正说明反腐斗争进入了新阶段,甚至有些地方官员在巡视组入驻后惶恐不安,这种威势可谓前所未有。

着重制度建设则是今年以来反腐倡廉工作另外一大亮点。今年5月,中央纪委下发《关于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会员卡清退专项活动的通知》,要求纪检监察系统在职干部职工要在620日前自行清退所收受的各种名目的会员卡,做到“零持有、零报告”。9月和10月,中纪委再次发出相关通知,要求刹住中秋、国庆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严禁用公款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物品。

从中央发出八项规定后,领导干部应酬大幅减少,以至于奢侈品、白酒、餐饮市场多少都受到影响。这反过来都说明政策在深入人心,尤其是治理官场的措施日益细致,包括过年过节送礼、公务用车、公务人员会员卡等,甚至送张贺年卡都被纳入监督。这些看似琐碎的规定,也在说明一场细密的反腐网络正在编织。

如今,第二轮巡视还在进程中。中纪委通过查处大案要案重拾公众对于反腐的信心,反过来又为反腐举措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反腐的成绩为过去的一年里,增添了太多亮色。

放权中的职能转变

今年全国两会后的记者会上,新任总理李克强曾掷出豪言:“不是说政府有错位的问题吗?那就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他承诺,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李克强还说:“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决不明放暗不放、避重就轻,更不能搞变相游戏。”

5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随后下发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共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117项。另外,还有16项拟取消或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依据有关法律设立,国务院将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相关法律规定。因此,这一个月,国务院决定取消和拟取消或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就已达133项。

7月,简政放权继续,决定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新增50项;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修订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决定再取消和下放75项行政审批等事项;12月,国务院决定再取消和下放68项行政审批项目,并公布82项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的行政审批项目目录。截至12月,新一届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326项。

不过大半年的时间,新一届政府几乎完成了原定5年简政放权任务的60%。当然,真正的放权不应该仅仅依据数字的变化。现实的例子也信手拈来,去年底,“办理准生证需盖章签字40多个”、“新婚夫妇为办准生证奔波两地长达三年无果”的新闻牵动了众多流动人口的共鸣,如今,北京、河北、江苏等至少10个省(区、市),流动人口夫妻在居住地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办证”流程简化,可直接在居住地办理流动人口一孩生育服务登记。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敬乂嘉曾对本报记者说过,简政放权是一个趋势,政府对经济领域管得比较宽比较笼统,“现在市场的发展,有一些事项可以交给企业或中介组织自行决定,政府放开审批是与时俱进。”

经济改革的试验田

如果说3月李克强承诺简政放权的成效斐然,那么同样是这个3月,中央给上海一个巨大惊喜,也为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谋划了一片新天地,这就是上海自贸区的建设。

从上海自由贸易园区,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从“上海”到“中国(上海)”的转变,凸显高层对自贸区的立意深远,而“试验”则又强化了自贸区的改革色彩。

1025日,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回顾这一改革举措时说:“中间的筹备环节,总书记还专门听取了汇报。到7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进行讨论;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进行了专门讨论。决策如此迅速、如此快、如此高层,这一次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推动,总书记、总理直接推动,要不哪有那么快。”

而这种效率也在督促上海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特别是要按照中央部署,有序推进上海自贸区建设,力争明年拿出第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内容。这些内容也是为全国调整结构、深化经济改革寻求突破方案。

如今,上海自贸区挂牌启动已有3个月,无论是负面清单还是公司入驻都渐入佳境。2014版的“负面清单”正在修改制定中,这个领域的创新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让全中国受益。正如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对本报所言,上海自贸区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和服务贸易将会带来“全国新一轮开放型经济的改革”。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有7个方面10多处具体改革要求与自贸区建设密切相关。据上海市副市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艾宝俊称,2013年上海自贸区提出了98项改革措施,包括制度创新、服务业开放、功能拓展和制度保障等内容。

改革的效果也相当明显,比如自贸区里的海关提升过关服务,平均过关时间从原来6分钟变成了30秒;还有部分企业施行“先进区,后报关”,直接节约仓储时间。在公司登记注册方面,3个工作日核发营业执照,加上质监、税务手续,企业办理证照总共需4个工作日,比试验区外缩短了6~9个工作日。

上海自贸区改革在领跑,但是全国的改革也在加速,相比试验区内公司登记注册的便利化,没有等三年后的收官检验,10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就已部署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它涉及注册资本、取消年检等五方面内容。这项改革的试点范围在扩大,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昨天也表示,公司登记制度改革预计明年3月在全国推开。

环保生态的新抉择

这一年,还是中国空气质量严重恶化的标志性一年。频频爆表的污染指数以及不断曝光的水污染、土壤污染事件,为中国的环境敲响了更响亮的警钟,也使得新一届政府做出新的抉择。唯GDP论的考核方式开始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今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12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是否考核GDP,将来可能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类似禁止开发区这样的地方,确实不应该再考核GDP,这有利于引导地方政府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而不要不顾条件盲目地招商引资,或者过度开发本地的资源。”

改革的关键在于激励机制的建立。12月,中组部印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政绩考核要突出科学发展导向,选人用人不能简单以GDP及增长率论英雄。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指出,《通知》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举措,不再单纯考核GDP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今后政府要根据资源、禀赋等各方面条件,更好地做好发展规划、环境营造、政策引导,让本地资源尽可能地合理利用起来,而不是盲目搞一些大的政绩工程。

为了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优化经济发展、改善环境质量、预防污染和生态破坏方面的作用,环境保护部于今年底发布了公告,下放部分项目环评审批权限的同时,还配套印发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关于切实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两份文件,旨在加强环评政府信息公开、强化环评事中事后监管。

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努力,当然,过去的一年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作为绝不限于此。人们不会忘记习近平在当选总书记后所言:“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