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滚动要闻

滚动要闻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彰显破除利益藩篱决心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发布日期:2014-01-06



20133月“两会”召开到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圆满闭幕,“改革”成为贯穿2013年全年的高频词。已经到来的2014年被称为“全面改革元年”,在改革呼声日益高涨之际,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的成立众望所归,成为2013年的收官之作。冲破利益藩篱,坚攻深水区改革,不免成为了人们2014年的新年愿望之一。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1230日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近平任组长。小组主要职责是研究确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方面改革的重大原则、方针政策、总体方案,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等。

事实上,在十八大召开之前,各界曾呼吁恢复当年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体改委”)。而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助理教授田飞龙博士看来,恢复体改委只是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单一维度出发提出的建议,实际上不符合现在改革总体上的布局。

“领导小组的设立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必然举措,因为全面深化改革已经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它同时还涉及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因此,领导小组是适应这样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田飞龙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1978年底,中国开启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19805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成为规划和协调改革全局的高层机构。两年后,在原体改办的基础上,设立了体改委,时任总理亲自兼任主任。

20033月,存在了23年的国家体改委()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国务院机构改革将体改委(办)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即国家计委)合并,成立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即国家发改委)。原体改委撤销后,它的一些功能转移到了国家发改委。发改委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负责经济体制改革事务。

“发改委这几年实际上已经不是以改革为任务的机构,而主要是一个管理机构,特别是一个综合的管理机构,诸如规章、条例的制定、项目审批等权力很多都集中到了发改委。这样发改委就从一个本来改革试验、放权的机构变成了一个收权和控权的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杨万东教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发改委已经很难再承担下一步改革的任务。

近些年,国家发改委因掌握众多重大项目审批权而受到不少批评和质疑。权力太大,因而有“小国务院”之称的发改委,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因重发展而轻改革饱受诟病。

而田飞龙认为,领导小组成立之后,发改委的职能会有所缩减。发改委将回归到作为执行权的行政机构本位,更多的是承担行政系统内决策如何执行实施的方案协调工作,而原来其所涉及的制定改革总体议程、改革决策等功能将会剥离给领导小组。

历经35年的渐进改革探索之后,剩下的改革都是“硬骨头”。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中国改革,所需要冲破的是来自固有利益格局的阻力。

“这也就是为什么要由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的原因。”杨万东认为,全面深化改革难度太大,面临困难很多,不确定性也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改革事项放在最高决策层来解析、讨论和决策,用党的领导权保障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权威性。

同时,“领导小组的成立,建立了一种区别于常规部门决策的跨部门决策协调机制。这个机制就是为了打破部门本位,打破利益部门的阻隔,避免发生权力寻租。领导小组的成立把体制内打破利益集团藩篱的能力发挥到了最大。”田飞龙认为,而由习近平担任组长,不论是在法理身份上,还是在实际协调和工作能力上都是最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