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11-12
【来源:中国信息报】
从近日由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彩电行业研究发布会”上获悉,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彩电行业总产量达到了5862.9万台,同比减少5.8%;总出口量为3190.5万台,同比增加了0.2%;内销市场前三季度的出货量同比小幅度下降了1.8%。彩电出口规模已超过内销规模,出口市场的需求结构调整速度快于内销市场。数据同时显示,第三季度,国内彩电市场销售出现小幅度下降。
在发布会上,来自信息产业部和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以及市场调研机构的专家对我国彩电行业当前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和分析。
出口规模大于内销
产量结构调整速度加快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受行业结构调整的影响,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彩电产量达到5862.9万台,同比减少5.8%。其中,CRT彩电产量为3748万台,同比减少21.8%;平板电视机产量为2114.9万台,同比增加47.3%。CRT彩电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为63.9%;平板电视机比重为36.1%(上年同期23.1%),结构调整幅度为1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的调整幅度高出了3.6个百分点,产量的结构调整速度有所加快。
我国彩电的出口规模已超过内销规模,出口市场的需求结构调整速度快于内销市场。
从出口量看,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彩电的总出口量为3190.5万台,同比增加了0.2%。其中,CRT彩电的出口量未能延续上年同期的增长势头,同比下降了16.6%;平板电视机的出口量增长了33.6%。CRT彩电出口量占彩电总出口量的比重为55.3%,同比下降了11.1个百分点。
从内销市场看,前三季度的出货量同比小幅度下降了1.8%。其中,CRT彩电销量同比减少14.5%,所占彩电总销量的比重为76.6%,同比下降了11.4个百分点;平板电视机销量同比增加了91.6%。CRT彩电在出口和内销市场的比重相差了21.3个百分点,反映出在不同市场上,需求结构调整存在明显差异,外部市场的拉动作用更大。
第三季度国内彩电销量小幅下降
等离子市场回暖
发布会上出具的数据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受我国彩电市场进入传统淡季的影响,市场销售量为719万台,环比下降2%。其中CRT电视机的销量与上季度基本持平,液晶和等离子电视机则出现季节性衰减。
第三季度,CRT彩电销量环比增长0.6%,同比出现18%的降幅,但仍占有整体彩电市场销量79%的比重。在平板电视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影响下,预计2007年全年CRT彩电的销量同比将萎缩10%左右。超薄CRT电视机销量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第三季度达到112万台,环比增长14%,占CRT电视机总销量的比重接近20%。
第三季度,液晶电视机的销量为138万台,环比下降9%,占彩电总销量的19.2%;但销售额比重已扩大到整体彩电市场规模的55.6%。液晶电视机市场的产品尺寸规格结构在第三季度进入相对稳定期,32英寸和40-42英寸分别占有35%和25%左右的比重。
等离子的销量虽为负增长,但降幅已经趋缓。第三季度,等离子电视机销量达到10.9万台,环比下降5.8%。产品规格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32英寸等离子电视机的上市,为等离子电视机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仅第三季度的销量就超过2万台,占等离子电视机23%左右的比重。42英寸的比重则进一步下降。可以预见的是,等离子电视机规格将逐步呈现32、42、50英寸齐头并进的局面。
据预测,今年第四季度,国内彩电市场将进入销售旺季,平板电视机也将重新步入高增长周期。全年市场规模将接近900万台。
行业面临资源整合挑战
六大战略促发展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完成的《中国彩电行业现状与发展规律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彩电业目前正处于技术升级引发的行业结构调整和消费需求升级的转型期,数字电视机和平板显示正在引领着行业的变革。彩电行业开放度高、竞争性强,对国家政策、宏观环境和市场的变化非常敏感。在转型过程中,充分暴露出的产业基础薄弱和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问题,已经制约到行业的持续发展。彩电行业的竞争焦点发生了明显转移,从以规模和价格为依托的产品竞争(主要体现在质量、价格、功能、服务、营销方面),转向以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为依托的价值竞争(体现在技术壁垒,如专利费和环保要求、产业链垂直集成、增值应用、品牌价值方面)。整个行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严峻形势:数字电视机快速发展,导致制造业与运营业的关联程度提高,涉及到管理体制、运营体系和发展模式的变革,各环节协调难度大;发展平板电视机必须解决产业资源缺乏问题,提高企业配置“资源”(技术、资金、政策)的能力,关键是企业的战略意识和资源整合能力,而当前的最大危机是平板显示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要不要发展平板显示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