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

中国零售业持续繁荣 成长为多元发展的黄金时代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10-18

【来源:《新财富》】

城市化、收入增长及消费升级是推动零售业持续增长的三个主要驱动力量。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购买力的持续提升,中国有望成为各类商品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并拥有收入和盈利全球领先的零售企业,各个细分子行业均会有领军公司脱颖而出。

  短期来看,温和通胀、奥运会的举办以及人民币升值都有利于刺激居民的消费意愿;城市扩容和购物中心建设为零售商获得新网点提供了条件。这些因素将为中国零售企业的近期表现提供契机。

  推动中国零售市场持续繁荣的三个力量

  过去几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保持着年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6年达到了76410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创历史新高。长期来看,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零售业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例如,中国拥有5.8亿城镇人口,约为美国总人口的2倍,但是人均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水平均远远低于美国;同时,中国零售业各子业态领军公司的销售规模和利润水平均未达到美国相应子行业第一大公司的1/10,成长空间显著(表1)。因此,长期来看中国将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并拥有收入、盈利能力全球领先的零售企业。

  人口数量(特别是城市人口)、消费能力(收入及购买力)和主力消费人群的消费倾向(产品档次提升、更新换代等)是推动中国零售业今后快速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首先是城市化进程。到2006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44%,贡献了约67.5%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预计,到2025年中国总人口可达到14.5亿,城市人口将达到8.7亿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60%。

  其次是收入增长水平。中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着每年10%左右的增长速度,并且从2007年年一季度以来有所提速。居民购买力的提升是零售市场不断扩大的保障。例如,美国只有3亿人口,却有4058家沃尔玛(其中:山姆店582,Supercenter 2307家,Walmart Store 1051,中型社区店118家),而中国目前万平方米以上大型综合超市的总数量不到500家。中国居民购买力相对有限是导致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持续的收入增长将会有效增强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

  最后是主力消费人群的消费倾向。随着中国中产阶层规模、收入和财富积累的快速增长以及消费模式的改变,将直接推动中国中高端消费市场的发展,消费升级趋势将会愈加明显。从2000年到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中,中等―高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2.4%,并且呈现出收入越高增长越快的现象。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的最新研究表明,中国城市中等收入人群正在崛起,到2025年,中国中等收入人群将会达到5.2亿人,届时将占中国预期城镇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每年的可支配总收入将达到13.3万亿人民币。

  中高消费阶层崛起所引发的消费升级将会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普通消费品档次的日益提升和购物习惯的改变:食品、日用品消费更加注重品牌、安全性和便利性,这使得超市将逐步替代杂货店、菜市场成为该类商品的主要消费场所;中高档品牌、服装、鞋、包等消费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消费者对设计和品牌理念日益注重,同时中高档商品价格也日益提升―这都将促使百货门店逐步提升自身的商品定位,以迎合消费者日益提升的购物需求和商品品位。

  第二,奢侈品消费将起步:除住宅、汽车消费的持续旺盛之外,经济的发展正在使我国高档国际品牌服装、化妆品、手表、珠宝钻石、鞋、皮包(或称之为“奢侈品”)的消费快速增长,这一点在富裕的一级城市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的一份研究显示: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约1.6亿人),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中;从收入层面来看:月收入在2万元-5万元的人群具备购买奢侈品的能力,估计到2010年,这个消费群将增至2.5亿人。我们认为这个预测有些偏差,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我国中高消费阶层的崛起和购买力的提升。

  从邻国韩国的经验看,1980-1985年,韩国人均GDP从1679美元上升到了2369美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率达到11.9%;1985-1990年,韩国人均GDP保持较快增长,到1990年首次突破了6000美元。随着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7%。在此期间,温和通胀、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举办、韩币的持续升值均对韩国经济发展、消费者信心和消费意愿的增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人均GDP刚刚突破2000美元,正处于消费提速增长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