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

零售业:百货 零售业皇冠上的明珠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8-20

【来源:联合证券】

预计2008-2010年,我国零售业增速有望提升至15%以上。行业加速增长、相对抗周期等特征和上市公司高估值得以长期维持是我们一直在投资策略上对零售业保持积极乐观的根源。

  我们认为2006-2010年5年间,由于二三线城市百货业快速兴起,居民收入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的持续,我国百货业销售额增速将由前5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恢复至行业平均增幅即15%左右,百货业的强劲复苏是百货行业存在整体性投资机会的基础。

  相比超市业,我国的百货业在本土开放市场中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造成外资在我国百货业难以取得其在我国超市领域那样巨大的成功。

  百货业的强劲复苏和经营模式的巨大改变有效提升百货公司的盈利水平。2004-2006年,我国百货上市公司销售收入、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年均复合增长分别达到19%、58%和22%。良好的成长性是解释我国百货上市公司为何2007年静态PE估值超过50倍的主要理由之一。

  衡量一个优质百货零售商的标准在于其管理模式能否利用连锁手段被成功的复制和输出。这是我们一直推崇全国品牌连锁百货和区域百货市场领导者两类百货股的初衷。

  我们维持对零售业“增持”的评级,考虑到行业格局和估值,我们认为零售A股的主要投资机会来自于百货。我们相信,在与港股接轨后,我国百货业领袖和区域市场领导者中的重点公司仍具有相对估值优势。

  百货强劲复苏,开放市场中彰显其强大竞争优势

  受益GDP稳定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我国零售业增速明显加快。预计2008-2010年,零售业将成为我国政府刺激内需政策的最大收获者之一,增速有望提升至15%以上。行业加速增长、相对抗周期等特征和高估值得以长期维持是我们一直在投资策略上对零售业保持积极乐观的根源。

  本土百货竞争优势显著,行业强劲复苏带来整体投资机会

  基于对我国居民消费环境的改变的判断,对比各业态资产质量、竞争优势、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等指标,我们认为相对于超市等零售业态,百货和品牌专卖应是零售业加速增长的最大受益。其中,百货业的强劲复苏带来是该行业整体性投资机会,因此更值得我们研究和重视。

  相对超市,我国百货业在开放市场中展现强大竞争力

  连锁超市业面临竞争压力加大

  相对于连锁专卖和百货,外资零售进入的核心业态是连锁超市业。基于对外资零售商和内资超市零售商规模扩张预期,我们认为我国超市业竞争压力将日益加大。

  由于规模的过度扩张、竞争环境的日益恶化和拓展空间日益缩小,我国超市目前面临两难困境即受当前形势所逼不得规模扩张;而规模上去后,相对效益却有所下降。我们认为在这种内耗战的过程中,零售商的总损失大大超过整体能得到的利润,这使得我们对国内连锁超市业存在较大担心,其产生主要原因在于:

  连锁超市进入壁垒较低,网点资源并不存在较大稀缺性,本土超市零售商实际面临外来零售商尤其是外资的巨大市场进入压力。2006年,我国连锁百强中11家外资超市共经营567家门店,比2005年增加102家门店。单店销售规模为2.15亿元,同比增长5%,大大高于国内同业态店铺的销售。

  受益于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对外资超市品牌的认同,外资超市在网点选择、税收等方面比国内超市具有更强的优越性。

  2004年前国内超市盲目的跑马圈地(其意图在于“在外资进入前抢先建立连锁网络或在外资进入后将网络高价转让给外资获利”)积累大量隐患,主要体现为由于过于重视规模而忽略管理造成外地门店的大面积亏损,这造成很多本土零售商目前都开始处于战略调整期以消化过去的急功近利带来的诸多问题。

  外资可以自建店且迅速扩大规模对本土零售商给予巨大打击。其规模扩张速度从2004年开始明显加快,相对于国内超市的急功近利,其扩张显得更有战略性。

  国内零售企业与外资的巨大差距主要在于软件,即市场调查的量化和准确性、门店管理和服务、采购和物流配送系统、员工的选用培训等,而这些软件的建立不像硬件那样可以一朝一夕建立,需要长期实践的积累。

  与外资全国布点不同,受制于资本实力、管理水平等多因素制约,本土超市零售商主要采取集中区域扩张的战略,虽规避风险,但缺乏全局战略,也错过抢先占领市场的良机。从长期看则造成未来难以走出去、也无法阻止外资大规模进入之不良后果。

  基于对管理能力的肯定和扩张战略的理解,我们预计真正能走出区域市场并逐渐成长为可以与外资抗衡的连锁超市零售商来自开始逐渐走出自己本土区域并具有较强复制管理模式的民营零售商如华联综超、人人乐、苏果超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