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商业联合会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委员会】
汽车“后市场”,简单的说就是指汽车销售后围绕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服务构成的市场,比如金融服务、配件供应、维修保养、汽车用品、汽车改装、二手车经营、物流运输、出租和租赁、汽车俱乐部、驾驶培训、汽车检测、汽车认证、汽车导航、停车场和加油站等等,总体而言,汽车后市场可以认为是一个汽车销售后与车主使用相关联的行业群体的总称。
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基本以“销售”为主,各地的厂家纷纷加大投资,增加产量,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预计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汽车制造业将存在5%至10%的产量过剩和10%至20%的产能过剩;今后3至5年,中国汽车特别是轿车的价格将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由产能过剩带来的“不良后果”,目前汽车业已经全部凸现了: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亏损增加。更无法推翻的数据是,去年,国内汽车的产销差已达200万辆。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预测,以目前的投资速度,五年后汽车产能将达2000万辆左右,是实际需求量的两倍。
但是,在汽车产品竞相降价促销的时候,给消费者带来的却是汽车质量、服务质量的良莠不齐。在对国产汽车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的市场调查中,消费者表示不满意的达到25%和34%。对售后服务质量不满的比例比对汽车质量不满的比例高近10%,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地的调查比较中,天津的受访者对汽车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的不满意度都最高,分别达到33%和41%,上海的不满意度最低,分别是16%和23%,北京的不满意度在上海和天津之间,但都高于总体平均值。这表明了国内汽车产品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加强急待努力。
国际汽车后市场的已经比较成熟,据美国《新闻周刊》和英国《经济学家》刊载对世界排名前10位的汽车公司近10年的利润情况分析,在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汽车市场,汽车的销售利润约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零部件销售利润约占20%,有60%的利润是在其服务领域中产生。可见,汽车服务业对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
与国外成熟的汽车市场盈利模式相比,国内汽车市场销售额中各部分的比例显得不合理。具体体现就是汽车销售额中制造商的比重依然偏大,各类售后服务项目还有待加强。
根据预测:我国汽车总销量,2010年将达到860万辆;2020年将达到1700万辆,成为世界汽车消费大国。仅就2003年,我国汽车后市场的利润总额为2153.55亿元,如果按汽车服务业每年40%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将形成1万亿元的巨大市场。
在汽车产品的营销中,从车型的咨询、选择、试驾、贷款、保险、保养、维修、召回等各方面,都需要对消费者进行专业的、全方位的完善服务,这是我国汽车后市场发展的必然。如果不能为汽车消费者提供专业、完善的汽车后市场服务,我国的汽车产业就不可能持续发展,比如信贷购车,汽车消费者购车大都采用信贷方式,我国进入2000年后,汽车生产和销售厂商都希望消费信贷能够能为低迷的汽车消费市场带来一些生机,但现实却是消费信贷这一购车方式咨询的多而实际成交的少。调查显示 89%的消费者对现在实行的信贷购车方式都表示不满意。有72%的受访者认为手续复杂、49%认为费用较高、48%的人认为担保方式太少、43%的人认为还贷时间过短、39%的人认为月还贷费用较高・・・・・・
现实中,中国汽车消费者遇到不愉快的、严重的事情很多。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数据,2004年中消协接到有关汽车质量和服务方面的投诉一共有7438件,这个数字比2003年增长了31.6%,这个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汽车销量的增长速度。其中汽车质量方面的投诉大概有5000多件,占了70.4%,涉及到整车、动力系统、制动系统,甚至还有空调等各方面的问题。位居所有商品类投诉增幅的第二位。面对如此多的烦心事,消费者想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却遇到了各种或明或暗的困难。
我国目前的汽车销售和服务体系在整体上还不尽人意,很多产品在销售时,大都采用一些和汽车质量无关或无足轻重的环节煽动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至于汽车的安全、节能、配套服务等非常重要的环节则一带而过或避而不谈,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如遇到相关的质量问题,则大都投告无门,对我国目前的汽车后市场现状,可大致归纳为下述三个方面:
1.汽车销售体系的混乱:我国汽车销售体系很混乱。销售的主导地位没有建立起来,厂家、批发商、经销商和售后服务各环节的功能划分不清晰。争利诿过是主要形态,目前,汽车销售途径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