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

从数据看2006年度中国连锁行业发展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6-11

【来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我国连锁经营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在2006年中国连锁百强调查的基础上,新近完成了2006年度《中国连锁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报告延续了历年行业报告结构,通过对不同业态的企业和门店各项经营数据汇总分析,并进行深度挖掘,来反映各业态经营发展的基本情况。同时,对行业全年发展整体特点也进行了一定阐述,以便大家能够比较全面的了解该业态的发展情况。

2006年报告分为连锁百强经营情况,大型超市、超市行业情况,便利店行业情况,百货店行业情况,家电行业情况,餐饮业特许经营情况以及对连锁超市的专项调查八个大的部分。其中5个主要业态的企业总体情况和门店情况分别加以分析,并将门店按不同城市、不同面积范围、不同类型等条件进行分组,对关键性经营指标进行对比,更直观的反映各业态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报告中收录了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6-2007年对连锁超市行业进行的部分专项调查报告(缩略版),包括2007年超市食品可追溯概述、2006年超市生鲜物流配送中心调查的主要发现、2006年超市能耗调查的发现、2006年零售业金牌店长评选报告以及2006年工商关系调查报告。

报告主要内容:

一、大型超市和超市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大型超市、超市企业行业是最受关注的零售业态之一。报告以93家主营大型超市、超市企业,63个大型超市门店,80家超市门店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调查显示,超市、大型超市企业总体销售规模偏小,规模优势不明显,同店销售额增幅不高,大多在10%以内,部分门店销售额还出现了负增长。但企业利润水平有所提升,企业平均综合毛利率由2005年的12.5%增长至12.8%,利润率由2005年的1.5%增长至1.8%。企业销售额增长主要来源于店铺数的增加。

报告对不同城市、不同面积范围以及内外资大型超市、超市门店的经营数据进行了对比。在费用构成、费用率及单位租金等项目上,不同城市间的差距非常明显,北京和上海的平均年租金额绝对值和占总费用比都明显高于深圳和武汉。内、外资企业在规模、效益、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外资企业平均年销售规模为内资企业的两倍多,平均平效高出内资企业1.44万元/平方米/年,平均人效高出近10万元/年/人。

大型超市、超市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内、外资企业发展表现出不同特点。内资企业开店速度相对放缓,规模扩张趋于理性,注重对原有门店进行调整和转型。外资企业加快占领中国市场的步伐,通过开店、并购、增资、独资等多种手段加强对中国零售市场的控制能力。

报告特别指出,目前大型超市发展面临七大问题。

(一)、顾客分化。近年来,消费主体在年龄分布、财富水平、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家庭组合、个人价值观等各个方面有很大变化。与之前绝大多数消费者最关注低价不同,现在已经有一部分消费者分化出来,更加关注健康、品质、服务等。细分的市场要求企业确定自己的目标顾客并提供相应服务。根据抽样统计,10000平方米的大型超市,2006年来客数平均为11000人,比2005年的9300人增加了18%,与此相反,客单价为55元,比2005年的62元下降了13%。

(二)、成本提高。零售企业的费用提高给企业经营带来的成本压力不断增加。人工成本和房租是成本中最大的两项。统计发现,零售企业的租金每年以5%左右的幅度上涨,个别地区达到10%。而一般企业对于正式员工每年都略有增幅,人工成本很难控制在负增长或零增长。当销售增幅没有明显增长,毛利率不能提升,费用提高的提高必然带来利润的下降。

(三)、竞争加剧。不考虑大型超市相互间的竞争,大型超市还面临着便利店、标准超市、和专业店对市场的抢占。竞争使大型超市的毛利率持续走低。2006年下半年对金牌店长所在门店的分析看,最低毛利率仅为7.3%。根据香港上市公司数据,联华超市中大型超市部分的毛利率也仅为9.25%。

(四)、物流瓶颈。大型超市大部分商品要求供应商直送。这一方面降低超市企业成本,另一方面也存在成本转嫁供应商容易产生矛盾,门店信息系统较高成本支出,无法有效控制流程保证食品安全及易造成门店缺货等问题。

(五)、环境恶化。目前大型超市选址多在商业中心区或交通枢纽,交通拥堵及停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