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5-23
【来源:中国信息报】
外资加速进入我国批发领域,对本土批发业形成强烈冲击,尤其是外资大规模进入生产资料批发领域应引起注意。当务之急是摸清家底、填补研究盲点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扶持本土批发业走出小、散、弱、差的困境。
外资加速进入 传统批发萎缩
外资进入我国批发领域呈现不断加速的趋势。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批准设立11家外资批发企业;2005年增加到571家,占当年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总数的56%;2006年,随着部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审批权下放到地方政府,外资批发企业数量增加更快。
外资批发进入我国具有两大特点:第一是经营范围从日常生活用品不断扩展并深入到生产资料领域,这可能使外资商业对生产环节和流通渠道的控制进一步加强。第二,一些新的批发业态也随外资进入中国,带来了全新的信息流、物流管理和成本控制。针对中国零售业组织化程度低的特点,IGA、Spar等自愿连锁组织也纷纷进入中国,加盟超市将在统一采购、物流等方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国家、省(市)、市(县)三级批发系统逐渐萎缩:一方面生产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自己的分销体系,另一方面超市、大卖场等零售企业直接从厂家统一采购,建立起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使传统批发业陷入困境。
相对于本土零售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现代批发业与物流或配送紧密结合的功能和作用还没有真正受到重视。尽管我国批发市场尤其是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众多,但基础设施差、经营秩序不规范、服务功能单一、流通成本高、效率低,难以发挥引导农业生产和保证农产品流通安全的作用。
摸清家底 加强研究
推动本土批发现代化转型
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认为,批发业的发展是一个地区流通能力的重要标志。从欧美发达国家看,批发销售额已大大高于社会商品零售额,未来在我国提升和发展的空间很大,同时会影响整个流通格局与上游制造业,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研究,补齐产业政策“短腿”。
令人担忧的是,针对外资批发商业的快速进入,相关政府部门还没有细致的研究,数据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连贯性的积累,甚至概念模糊。
基础研究的滞后导致产业政策的缺失。目前,我国还没有制订出稳妥促进批发业发展的具体政策,业务主管部门指导乏力,行业协会组织空白。对未来外资和内资批发业竞争会出现的趋势和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加强研究,并制订相应的产业政策,如鼓励外资批发商业进入哪些领域,优先发展哪些领域,怎样推动本土批发业发展等。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沈丹阳指出,当务之急是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社会中介公司等各方力量把批发业的统计体系建立起来,有数据才能说话;其次是在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上,给本土批发业留足发展空间,加强立法规范,通过《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搭建公平竞争的市场基础。
应推动本土批发企业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向着专业批发规模化、交易手段电子化、经营服务综合化方向发展,迅速完成现代化转型。
商务部《国内贸易“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批发业经营与服务方式创新;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升级,使其逐步向商品展示订货中心、批发采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市场形态转变。
相比制造业,服务业的示范效应和技术扩散效应更强,“引狼入室”、充分竞争,必然提升国内批发业的水平。主管部门应引导、培育一批大型批发企业,逐步形成本土的总代理商、采购中心、物流企业,并把信息发布、咨询等衍生服务引入批发业,推动本土批发业升级换代。
文/姚玉洁 俞丽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