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首家家纺专业卖场引入家电营销模式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7-19

【来源:市场报】

近日,首家以“中家纺”品牌命名的家用纺织品专卖店在北京著名的茶叶一条街马连道开业了。“长期以来,很多家纺企业的老板都说,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商场门槛太高,让他们望而却步。因此,两年前我就在想,连花卉都有专业市场,我们家纺为什么没有”中国家用纺织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樊廷乙这样说。

搭建专业化交易平台

纺用品是我国新兴家纺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纺织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据了解,我国的家纺用品年产值占据了家纺业工业总产值的1/3,预计2006年家纺用品的年产值将会超过3000亿元。家纺产品的快速增长说明了市场需求很大,家纺企业及消费者都需要专业的家纺产品专卖市场。

北京中家纺商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董献民说,马连道店经营面积1.14万平方米,店内设立了完善的“售前准入、售中监督、售后服务”制度,并提供特色技术服务:如建立样板间、设计室,提供产品展示、设计、制作和家庭装饰的咨询服务;每年不定期发布新产品信息,如产品性能、质地、流行趋势等,以方便消费者选择;采取市场化经营、商场化管理,店中店实行开架式购物,以专业化为目标,提供“―站式购齐”服务,为消费者与供应商之间搭建一个宽松的交易平台。

创建新的盈利模式

董献民说,对于家纺产业而言,缺的并不是市场定位和品牌规划,可为什么仍然抱怨缺乏营销创新呢为什么总是深陷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呢原因恰恰出于对惯例的过分尊重,对终端接触过于轻视以及对市场偏好研究过于藐视。

在董献民看来,京城家纺零售市场现有模式无外乎以下几种:专卖店、布艺城、百货商场、家装市场、连锁超市及批发市场。中国家纺营销模式除了缺乏创新方式之外,还缺乏创新胆量。董献民承认,这些形形色色的经营业态在家纺行业的发展长河中的确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随着业态的变革和演进,它们正从不同方面限制着行业的进步。因为,大型百货商场由于经营床上用品时单位面积里产生的效益少,而厂家看重的多是其窗口功能,因此其作用正被削弱;连锁超市及专业批发市场具有价格优势,但产品档次偏低,展示面积不足,选择性不强;家装市场和布艺城的展示效果固然好,可产品偏重布艺,消费者选择余地小,而且价格较高;至于专卖店,由于其品牌单一、经营面积有限,也大大降低了影响力。

董献民介绍说,随着家庭软装饰消费意识的增强,市场上对质优价廉、款式新颖、易于搭配的家纺用品存在着巨大需求,而类似国美、大中这种连锁专营的营销模式正在成为家纺消费者的一种渴望与需求。中国家电业的迅猛扩张不仅创造出业界传奇,而且深深影响了其他领域经营模式的改变,家纺业更应如此。

改变现有纺织经营格局

也有外界认为,“中家纺”选择北京马连道开店似乎不太科学。马连道是以茶叶一条街而闻名京城,无论如何也很难与家纺产品牵扯到一块。然而董献民认为,“中家纺”作为大型终端连锁应该从茶叶一条街中悟出――个道理:大大小小的茶叶专卖店没有因为其定位相同而自相残杀、恶意竞争,反而在扎堆、齐聚中找到了利润空间,家纺业也不例外。北京单个的家纺专卖店之所以未能大张旗鼓发展,最大的原因在于,靠单打独斗的策略并不好使。她还强调,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并没有因为人流如织的局面而使家纺企业有笑颜,相反一些尝试自立门户的家纺品牌要么中途夭折、要么付诸东流,而一些大型专卖店似乎也只是形象的代言。

“中家纺”是对家纺零售终端形态的探索,无疑是一种崭新的形象。它不仅以“低门槛、高品位、多功能、重服务”为经营策略,还为促使家纺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的优势互补、资源优化、价值互动和成本领先培育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价值。其竞争目标直接对准北京各大商场、家居卖场。“中家纺”的诞生,不仅顺应了当前的趋势,也将以一种强势的经营模式改变京城家纺业现有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