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3-24
【来源:经济日报】
“与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相比,我国传统‘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的商机、文化底蕴尚未得到很好的挖掘。”“七夕”又至,广西师范大学BBT公司专家、著名营销策划人士黄参发出这样的感慨。
在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意识到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底蕴,但却苦于没有获利的“切口”,不少专家指出,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现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理解不够透彻,将传统商机与现代销售割裂开来。
从7月25日开始,记者在南宁、桂林、广州、深圳等地对80多位青年男女就“七夕”进行了随机调查。基本问题是:“七夕”是什么节日,“鹊桥相会”是什么意思,“乞巧”是什么风俗等。结果发现,一半以上的受调查者无法正确回答“七夕”概念,80%以上的受调查者不知道什么是“乞巧”。
“春节是留给父母长辈的节日,情人节则是留给自己的节日。”这代表了当前许多年轻人的想法,同时,年轻人也正是许多节日消费的主力。
“浪漫市场”待培育
多年从事商场营销的专家付德申说,西方情人节属于比较成熟的节日概念,2006年西方情人节当天,北京菜百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200多万元,当周销售收入超过4200万元,广州、深圳等地市场在当天的鲜花、首饰、餐饮销售收入均超过5亿元。付德申说:“如果把‘情人节’当作整个星期的销售来看,那么收入更加可观,前后一个星期带动全国300亿元至400亿元的销售是很正常的。‘七夕’市场只要能够达到一半或者三分之一的效应,就能实现上百亿元的商机。”
付德申认为,“七夕”市场的真正潜力尚未发掘出来,“鹊桥”更大程度上的市场在农村和民间。从“乞巧”风俗生生不息到“鹊桥相会”多种民间艺术版本的传唱,其实就蕴藏着丰富机会,只是市场还没有找到开启商机的钥匙。
“传统商机”需挖掘
不久前,“七夕”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同时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类以节庆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还缺少相应的承载能力。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表示,传统节庆文化要在真正意义上得到深层传递,既要重视保护和弘扬,又要重视对传统节日的市场培育和运作。
广西儒学学会副会长钱宗范教授认为,传统节庆面临市场培育乏力、年轻人认同乏力的“双重障碍”,缺少认同群体自然就不会看到市场潜力,缺乏市场潜力就不会引起商家关注。他认为,对传统商机的挖掘也在实战中考验中国的营销理念,关键在于谁能够率先“突出重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