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中国零售商大会上的演讲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 姜增伟
(2006年9月22日,上海)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值此金秋送爽之际,2006年中国零售商大会今天在上海开幕了。首先,我谨代表中国商务部,对参加大会的各国朋友、各界嘉宾、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这次大会以“创新、合作、发展”为主题,不仅反映了全球零售业的基本走势,而且符合中国零售业下一步发展方向。借此机会,我谈几点看法,与大家交流。

图片来源:名牌时报・超市周刊
一、“创新、合作、发展”是中国零售业的“主旋律”
零售业是中国市场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改革开放28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比GDP增长快5.4个百分点。中国零售业不仅规模扩大,更重要的是结构持续优化,经营业态日益丰富,经营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化水平迅速提升。
中国零售业在创新中发展。创新是中国零售业的“火车头”。中国零售业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商业领域对外开放中的引进、消化、吸收。在与国外投资者的合作与适度竞争中,中国零售商获得了经营理念、营销手段、管理方法和组织技术的全面提升。很多零售企业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积极利用本土文化上的优势进行再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快速扩张的能力。
中国零售业在合作中发展。如果说创新是发展的动力,那么合作就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合作的本质从社会看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企业看是实现“共赢”甚至“多赢”。中国零售业要做强,加强合作非常重要。而合作的内容,既包括流通企业横向间的各种合作、重组、加盟,也包括流通企业与生产部门、物流及电子商务服务机构建立供应链管理的纵向合作;既包括国内之间的合作,也包括中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合作。
中国零售业在开放中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现代零售业态的引进和开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就很难满足,零售业态“专而全、百花园”的繁荣景象就不可能出现;如果没有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的引进和发展,零售企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就难以实现,对上游产业的引导作用也不会像今天这样突出。我们将严格履行入世承诺,坚定不移地扩大包括零售业在内的对外开放,促进中国零售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中国零售业到了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阶段
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近十年来,中国零售业已经在连锁规模、跨区域发展、组织管理技术、经营效率等方面取得了“量”和“质”两个层面上的巨大进步。但是,目前中国零售业增长方式仍较粗放,需要着力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如果说十年前中国零售业的增长主要靠社会经营主体的增加,那么近十年的增长则是更多地依靠企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要使我国零售业增长势头持续下去,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主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挑战依然严峻。我们一些大型连锁零售企业,这几年店铺扩张和销售增长很快,但利润没有同步增加,有的还减少了,资金链条也绷得很紧。一些企业仍在不顾一切地“跑马圈地”式扩张,热衷于打“价格战”,增长方式没有真正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对此,我们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低效益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不久前,我看过一个材料,中国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只有1%,净资产收益率也只有2%多一点,美国上市公司这两个比率分别为7%和20%,而我国几十家零售企业资产收益率在国内上市公司中又处于后列。销售额好比地面上的“花”,利润好比地下结的“果”。花多当然可以扩大需求、满足消费,达到市场繁荣,有社会效益,但不结果或果实太小,我们的零售企业就没钱支持创新,就没有长远竞争能力,就无法持续发展。因此,希望我们的零售连锁企业要正确把握做大与做强的关系,注重效益和规模的同步增长,扩张时不能忘了是否能赚钱,是否增强了核心竞争力,是否能实现“升级”。
所以说,中国零售业确实需要转变增长方式,无论连锁企业的规模化扩张,还是中小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