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邱晓华:中国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4-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在最新出版的《求是》上发表文章指出,建国57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战胜前进中的种种艰难险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对外交往日益密切,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跨越。以下是文章内容:

一、旧的体制逐步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过努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在完善过程中,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包产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以全面攻坚为特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步步深入。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实施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农民的利益和国家的粮食安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特别是把通过流通环节对农民的间接补贴改为直补,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2005年,全国有28个省份全面免征了农业税,从2006年起,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度降低。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改革逐步确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框架,国有经济发挥了主导作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不断完善,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正在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已经建立并不断健全。

  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近几年来,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改进政府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民航、铁路、文化、出版和金融等重要领域的政策限制实现重要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建立了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机制。同时,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社会保障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初步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通过不断推进行政、投资、金融、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流通等方面的改革,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由原来的行政手段和计划手段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并以其他手段相配合。

  二、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679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183085亿元,年均递增7.9%。其中1979―2005年年均增长9.6%,是新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世界同期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跨过2万亿美元台阶,跃居世界第四位,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由2001年的4.2%提高到2005年的5.0%。人均GDP则由1952年的119元提高到2005年的14043元(1714美元)。

  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解放初期,我国没有一种农产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工业更弱。经过57年的不懈努力,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甘蔗、大豆分别居第三、四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糖产量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六位。其他主要产品产量的位次也明显前移。

三、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34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3070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4.7倍,平均每年增长3.3%。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2005年,粮食产量达48402万吨,比1949年增长3.3倍,人均产量比1949年增长0.8倍;棉花产量达571万吨,增长11.9倍,人均产量增长4.3倍;油料产量达3077万吨,增长11倍,人均产量增长4倍;水产品产量达5106万吨,增长112.5倍,人均产量增长46倍;猪牛羊肉产量达615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