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网上摆瓜摊两月收入20万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4-15

【来源:京华时报】

她卖瓜,不用拉着西瓜满街叫卖,只在网上“吆喝”。

  这一“吆喝”不要紧,她足不出村,在不到两个月的西瓜销售期,家里的西瓜不仅销售一空,且卖了个前所未有的好价钱:入账20万!

  她叫曹得梅,大兴区榆垡镇西黄垡村瓜农。她带动全村人在网上卖瓜,使西黄垡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往年是拉着西瓜出村卖,卖得烦恼又繁忙;今年是货车进村来,卖主买主都欢畅。

  半夜三更卖瓜忙

  9月27日,西黄垡村。朱红大门、木质窗框……一座座典雅气派的仿古宅院,错落有致。其中一座就是曹得梅的家。

  曹得梅,高中毕业,算是村里的“文化人”。在村里,她不算种瓜“把势”,只有5年的种瓜历史。但她与所有瓜农一样,都有许多辛酸的卖瓜记忆。

  “不容易呀!前几年我们卖瓜,每天凌晨两三点,就是再累再困也要从床上爬起来,开着装满西瓜的汽车把瓜拉到新发地、沙窝等批发市场,天亮之前必须把货发完。”曹得梅说,那时把瓜拉到市场,干等着顾客上门,还必须在市场里转悠几圈,了解一下当天的瓜市行情,再根据瓜的质量定自己的瓜价。

  卖瓜就是卖运气

  “真的,几年前卖瓜就是碰运气!”曹得梅说,总有运气不好的时候。一路颠簸着把瓜拉到市场后,有时候卖不了,只好把瓜再拉回去,这样往返两三趟是经常的事情,最后只好把瓜贱卖。

  碰上这种运气不好的时候,瓜农的一番辛劳只是换来了“三赔”:赔油钱、赔摊位费、赔管理费。更让人心疼的是,往返两三趟,好瓜也颠坏了,只能忍痛扔掉!

  常被瓜贩子忽悠

  和曹得梅一样,村民王凤兰以前卖瓜也遇到过不少难题。西黄垡村种瓜采用了不少新技术,多层覆盖是其中一种。这种技术虽然能使西瓜早上市10多天,但这也给村民带来了难题。

  “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比较怵,”王凤兰说,“不了解市场到底是个什么价,虽然收成很好,可是我们庄稼人成天待在地里,不了解外面的情况,就怕遇上那些狡猾的瓜贩子。让他们给‘忽悠’了,收成再好也卖不上价啊。”

  初学电脑感觉费时间

  没想到,这种传统的卖瓜方式,这么快就结束了。

  “其实在今年以前,我还是个电脑盲,仅会打字而已!”曹得梅说,“以前通过电视,了解一些网上销售的知识,但总觉得那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只有大老板做大生意时才通过网络。”

  今年3月,大兴区启动了“数字家园”工程,20台崭新的电脑被送到了村委会。看着电脑进了村,很多村民都说“学那玩意儿能干吗,这不是浪费时间吗”。

  这正是大兴区榆垡镇的领导所担心的。的确,今年以前,西黄垡村70%以上的村民从未接触过电脑,能够熟练使用的就更少了。“千万不能让这些先进设备放在那里变成摆设!最起码要教会农民用电脑卖西瓜。”

  机关干部当电脑老师

  设备来了,老师从哪儿请?

  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需要,榆垡镇从镇机关科室抽调了15名熟悉电脑的大学生到西黄垡村当起了老师,老师之一就有榆垡镇宣传部的副部长张华义。

  包括曹得梅在内的20名村民成了首批学员。张华义说:“很多村民是从开机关机教起的。”

  点击鼠标、建立文档、网页浏览……村民们从笨拙到熟练,慢慢地,他们都成功地在“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网站上发布了至少一条信息,并建立了一个收藏夹,收集了一组经常浏览的镇、区、市政府网站以及农业信息相关网站;申请了一个邮箱……每名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都要将自己写的东西和收藏夹内容,通过信箱发送到镇信息培训考核部门,进行检验。

  一批学员、两批学员……村民们终于接触了网络,并开始学会运用网络。

  在网上摆个“西瓜摊”

  学会上网就是要用的。4月20日,曹得梅就开始在网上发布销售信息,并留下家里电话。

  从这天开始,她永远告别了起早摸黑去市场卖瓜的日子,“省下人力物力不说,还省下一大笔摊位费”。

  在网上有了卖瓜“摊位”后,从4月底西瓜销售期开始,一直到6月底,她家电话一直响个不停。

  有人在网上看到曹得梅发布的销售信息后,就留言询问瓜价和品质,曹得梅都一一发信息回复。她说,网上销售招揽了两类客户,一类是家庭采摘户和单位集体采摘户,还有一类是批发商。

  她算了一笔账,在她足不出村的情况下,在不到两个月的西瓜销售期里,家里的西瓜不仅销售一空,且卖了个前所未有的好价钱:入账20万!

  她说,今年的总收入中,采摘收入占了三分之一。采摘价相对批发价而言要高,所以今年的收入增长,采摘起了很大作用。“有时候,一天就接待好几拨采摘户,都忙不过来了。”说这话时,她的脸上洋溢着舒畅与快乐。

  婆婆当起热线接线员

  曹得梅在网上有了西瓜摊位后,家里自然地形成了分工:她和丈夫整天在西瓜大棚忙活,60多岁的婆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