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消费马车发力 拉动经济增长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4-23

【来源:中国信息报】

2006年以来,我国大力启动国内消费需求的措施已经产生一定效果。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91亿元,同比增长13.5%(9月份为6554亿元,增长13.9%),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7247亿元,增长14.1%;县及县以下17845亿元,增长12.3%。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9月份为上涨1.5%)。其中,城市上涨1.3%,农村上涨1.2%。

“十一五”规划重点强调要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让老百姓最大限度地分享经济快速增长的成果。消费需求在我国社会总需求中一般占到60%左右,是对经济增长影响惯性最大的部分,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稳定、最重要的因素。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引导,宏观经济持续走好。可以说,今年以来消费的快速增长是近4年来经济持续景气的必然结果,宏观环境持续向好为消费扩大营造了条件和氛围,从而使消费需求日趋活跃。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1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7.2%和27.3%。工业和投资的快速增长,既增加了商品供给,又从扩大就业和提高工资等方面增加了劳动者的收入,有利于消费者形成良好的经济前景预期,持续向好的宏观环境对于促进消费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

在决定消费的居民收入方面,在国家各项扩大消费和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作用下,今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62元,实际增长11.4%,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连续三年保持了前三季度两位数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快速增长,直接拉动了消费的增长。

特别是,占全国人口总数70%的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消费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大局。粮食产量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为农村消费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新农村建设也将大力提高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据悉,我国商务领域将重点围绕“四个网络”“一个机制”,加快推进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一是构建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到“十一五”末期,力争在全国85%以上的乡镇和65%以上的行政村,改造和建立标准化的“农家店”。二是构建农产品流通网络。在100个城市建立100个农产品直销网络,在每个省、区、市重点支持5到10个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集团。三是构建农资流通网络。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提高农资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四是构建农业国际市场网络。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大农产品出口,引导外资投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与此同时,建立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推动农村流通发展。

另一方面,围绕着扩大消费、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完善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在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出台了更多维护老百姓利益的政策,减少城市居民的后顾之忧。在农村尝试建立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保护进城农民的各种收益和权益,从制度上化解压力,促进消费增加。而随着汽车消费政策的调整和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出台,汽车和住房等重量级商品消费的持续增长对整体消费的拉动作用较大。

作为拉动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今年出现了稳中趋快的好形势,但一些潜在的压力和矛盾仍不容忽视。

连续多年,我国投资增长速度高于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使得投资率不断上升,增大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的难度。“十一五”规划要求,“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但目前的情况是,与消费需求增长相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偏高。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在逐渐增强,特别是企业自主投资增长加快,使生产扩张的趋势与普通城乡居民有效支付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当前,经济对宏观政策的依赖性仍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减弱趋势,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仍然对经济增长形成明显的压力,主要体现为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就业增长不足、地区差距扩大等对消费需求增长形成较强的约束。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还不大,在农村更是如此,极大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消费预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于城镇。在农村,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