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全国质量奖”颁奖大会明举办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4-23

【来源:经济日报】

11月4日,中国质量协会举办的“2006年全国追求卓越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在会议的开幕式上,将为获得2006年“全国质量奖”和“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的企业颁奖。“全国质量管理奖”2006年更名为“全国质量奖”,申报的企业已经达到近50家。

“全国质量管理奖”从2001年启动,5年来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2001年至2005年,共有近300家企业自愿申报了“全国质量管理奖”,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联想(北京)有限公司、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35家企业摘得此奖项。申报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山东、浙江、北京等15个省市,集中在机械制造、冶金、电气、电子、建筑、轻工和服务等14个行业,包括有不同所有制、不同结构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其中大中型企业较多,占据90%左右的比例。

企业愈见踊跃的参与,并非只为抱回一个奖杯,更多的企业慕名而来,是为了这一奖项背后的价值。

质量需要激励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将面对时代变革带来的挑战。重要的挑战之一就是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消费者有了更多的挑选余地,竞争的焦点由规模、数量、价格转向了质量,而且质量的内涵在不断变化,由过程控制为中心的卖方主导的质量,发展成为以顾客满意为中心的买方主导的质量,进而发展成为追求差异化的竞争性质量。随着质量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质量是顾客价值的核心”、“通过质量创造价值”已被概念化,被确定为许多企业的核心战略,通过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经营质量、经济增长的质量来提升竞争力,已成为企业和国家不懈的追求。

来自于市场的竞争是提高质量的根本驱动力,在此基础上,提升质量还需要有效的、而且是可操作的方法和工具,激励、引导和帮助企业打好质量的基础,提升质量的水平和竞争力。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质量奖的发展正是发挥了这种作用:设立于1951年的日本戴明奖,对日本战后经济复苏和高速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1987年美国借鉴日本戴明奖的经验,通过国会立法设立了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提出了“卓越绩效标准”,为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恢复并保持强大竞争力做出了很大贡献;1991年设立的欧洲质量奖也同样得到了欧洲众多国家的认同。现在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本国或本地区的质量奖计划,其中较多采用“卓越绩效标准”作为评奖标准。

而我国进行质量管理激励活动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2年至1991年设立了国家质量管理奖;在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先后开始学习、引进和实施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六西格玛管理和卓越绩效模式等质量改进活动;“全国质量管理奖”从2001年设立至今。

引导企业关注市场竞争的焦点,重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进而重视经营质量;通过卓越绩效模式,引导和激励企业追求卓越的质量经营,加速培育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表彰在绩效改进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优秀企业,树立行业标杆,将他们的经验为广大企业分享,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水平。这是“全国质量管理奖”设立的初衷,在经过了多年的质量管理推进和5年的奖项推广,这些愿景正在成为企业自觉的需求,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践行。

过程重于结果

在2005年“全国质量管理奖”的申报企业中,连续两年以上申请“全国质量管理奖”的企业占28%,有3家企业连续4年申报。

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可以使企业在行业内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地位,对企业品牌也是很好的宣传,能帮助企业在市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功。这固然是企业创奖的重要目的,也是质量奖特有的激励作用。但企业在逐渐了解奖项或参与创奖之后,逐渐意识到创质量奖的价值不仅仅是获得奖杯,更多的在于创奖的过程。

创奖可以促使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创奖过程是企业可以重复使用的改进工具,它可以促进观念的转变和管理的创新,为企业带来有价值的变革。创奖过程创造的价值要远远超过获奖本身。

企业在创奖过程中,以企业领导带头,有组织地学习、导入和实践卓越绩效标准,并依据卓越绩效标准进行自我评估,识别企业自身优势和改进空间,增强企业超越自我的改进愿望和努力。如有的企业自认为已在行业中领先,各方面都不错,但依据卓越绩效标准进行自我评估后,发现自身仍有许多可以改进的空间;有的企业认为卓越绩效标准的要求都已做了,但经过自我评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