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未来五年形成区域食品工业新格局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11-15

【来源:经济日报】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科技部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日前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宣传贯彻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会议。会议发布的《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发展纲要》),是国家指导“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食品工业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食品工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发展纲要》全面回顾了“十五”食品工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对行业存在的重大问题、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我国食品工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了“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原则、重点行业和主要任务。

食品工业面临发展机遇

“十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从容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变化,行业发展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提前实现“十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五年。

一是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5年,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食品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300.0亿元,比2000年增长87.8%,年均增长17.6%;销售收入19900.0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01.3%,年均增长20.3%;利税总额3365.3亿元,比2000年增长91.9%,年均增长18.4%;全行业直接就业人数约700万人,是仅次于纺织业就业人数最多的工业部门。二是主要食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大米、食用植物油、肉类、啤酒等食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是产品质量明显改善,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四是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集中度逐步提高。五是企业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六是食品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合理,企业集群式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七是食品科学技术较快发展,加工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八是食品工业带动能力进一步显现,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不断增强。

虽然在“十五”期间,食品工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总体而言,我国食品工业尚处于粗加工多、平均规模小、综合利用差、能耗高、效益低的初级发展阶段,食品工业在整体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和食品安全等各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食品工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即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食品工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为食品工业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原料;三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发展战略,为食品工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四是国家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为食品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五是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食品工业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创造了条件。

“十一五”行业布局确定

《发展纲要》同时指出了制约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一些深层矛盾和挑战:一是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他们在世界范围内将其技术领先的优势快速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以专利为先导、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不断提高技术门槛,扩大竞争优势,对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提出了十分严峻挑战;二是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联接不够紧密,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未来食品工业发展势必面临既要加强环保治污的压力,又要减少资源消耗的约束,对食品工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外国资本进入我国食品工业十分活跃,食品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趋于增强,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提高,使食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给国内食品企业带来重大压力。

《发展纲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十一五”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继续调整食品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培育食品加工产业带和企业集群;转变增长方式,促进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强化人才支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加强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高食品营养和安全水平,确保食品工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纲要》对“十一五”末食品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