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供销合作通讯》2006年8、9期】
一、深化认识,切实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村一品”是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它是对以村为基本单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的一种表述。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推进,要求经济发展走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村一品”正是适应这一规律逐步发展起来的,并成为各国加快农业和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村一品”得到持续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逐步发育,商品生产加快发展。改革的深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为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创造了条件。同时,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涌现。各级农业部门适应形势的需要,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专业化生产,并开始以村为单位推广种养业优良品种。
进入9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农业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农业开始由单纯的种养业生产向加工、营销等领域延伸。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后,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相继放开了大多数农产品市场,农村市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为推进以专业村为主要形式的“一村一品”创造了良好条件。各级农业部门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行农工商、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而带动了“一村一品”的发展。到90年代后期,随着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一村一品”逐渐形成规模。在东部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二、三产业和外向型农业专业村镇,中西部地区也出现了许多种养业等专业村镇,其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都已达到相当高水平。进入新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农村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对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形势为“一村一品”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等,有力地推动了“一村一品”的发展。一些地方还学习借鉴国际经验,从当地实际出发,采取措施加快发展“一村一品”。近年来,江西、湖北、陕西、河南、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上海、四川等省区市,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有的地方“一村一品”朝着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开始形成跨区域、大规模、集群式发展格局。“一村一品”成为村级经济的主体,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实践证明,“一村一品”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一些地方脱贫致富步伐,受到农民群众欢迎。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各级农业部门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抓手,也是我们把工作重心下沉到村、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战略基点。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一村一品”,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现代农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一村一品”,根据一个村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面向市场选择和培育村里的主导产业和产品,有利于集中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从而比较好地实现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学化和产业经营一体化,有效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比如,江苏省如东县玉潭村,依托棉花种植的传统优势,按照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配套技术、统一收购的发展路子,狠抓规划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加强农民培训,推广新型技术,促进产销衔接,实行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三年间棉花单产增加了近20%,亩产超过100公斤,棉花种植效益大幅增加。黑龙江农垦八五○农场,积极发展以生产优质水稻为主导产业的“一场一品”,形成科技推广、规范化管理、机械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格局,平均亩产达到550公斤。农场还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培育了“圣丹”大米品牌,实现了农产品的就地转化增值,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发展“一村一品”,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