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质量部】
经国务院批准,国际肉类科技大会常务秘书处决定,第53届国际肉类科技大会于2007年8月5日―10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
该会议是首次在中国召开,届时将有来自世界近百个国家或地区的600余名外宾出席本届大会,预计参会总人数将达1000余人。
国际肉类科技大会(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e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简称“ICoMST”)起源于欧共体国家,1954年由欧共体成员国构成并命名为《欧共体肉类科技工作者会议》,常务秘书处设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1988年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34届会议上更名为 “ICoMST”,即国际肉类科技大会。大会每年举办一届,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国际会议,也是世界肉类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科技会议。
国际肉类科技组织会员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或地区。我国是从1988年开始派出代表参加此会议并任国际肉类科技会议组织常务国家代表之一的。
国际肉类科技组织是由相关国家政府机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生产加工企业等组成的非营利性的、同时具有一定公益性的全球性行业组织。该组织在每一届“ICOMST”召开期间,都将联合主办国和与会代表,向当地的消费者义务进行最新的国际肉类科学技术现状与发展、技术应用和科学食用肉类产品等的公益宣传工作,同时,在肉类行业内大力倡导采取和推广安全生产肉类产品技术和科学生产规范化体系等。
2007年8月5日-10日在北京召开的第53届国际肉类科技大会,将成为迄今为止面向中国肉类科技与生产企业的最具有国际性、前瞻性、专业性、开放性的互动交流平台和行业盛典。参会人员除国际肉类科技的代表和专家外,还将邀请相关行业的国际技术权威人士、中国肉类食品行业代表、国内相关政府部门领导、世界肉类科技组织成员、肉类行业专家等参加。大会将就国际肉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生产与加工、行业规范体系、生物技术应用、卫生安全、科技发展与合作、中国肉类科技如何适应国际化及经济全球化等主题进行研讨。与大会同期召开的还有:第53届国际肉类科技大会各国代表联合会议;第53届国际肉类大会科技对接会,该会议由国际肉类科技组织和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美国肉类协会、英国布鲁斯托大学、澳大利亚食品研究中心、西班牙农业与食品研究院、德国肉品研究所、法国食品科学研究院、日本畜牧大学、芬兰大学等共同协办,预计参会人员约1000人,大会的主要目的:
一是促进中国肉类科技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力量。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届大会的召开,正是促进中国肉类科技弘扬自主创新、科技兴业的大举动,必将载入中国肉类科技发展的史册。
中国的肉类产量已在国际市场位居首位,但是中国肉类产业的加工技术水平与科技含量还很低,技术转化率也较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仍然不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科学技术是促进我国肉类产业创新与发展的关键。本次大会将国际上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众多富有价值的科技信息及行业商机提供给与会代表,对促进我国的肉类产业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持下得以迅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以科技为主线的演讲,将推动我国肉类产业的发展
我国肉类产业已经开始进入发展的整合期,整合期采取的重要调整措施就是增强科技创新、增加科技新成果和新技术。会上,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将就科学研究如何引导企业生产、科技成果如何与生产应用相结合等方面进行学术演讲,针对科技成果与产业结合、市场消费需求及营养健康安全等题目进行交流,对我国的肉类科技和加工产业水平升级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我国肉类产业借鉴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实施理念。
三是构建国际肉类产业科技合作的交流平台
2007年首次在中国召开的第53届国际肉类科技大会,不仅是一次学术、技术、研究、生产、交流的盛会,更是我国肉类科技研究水平、肉类产业生产现状、国内肉类市场的一次充分展示。通过大会组织的研讨、技术交流、企业展览、产品展示、参观及科技对接会等多项活动,可使中国肉类产业的科技发展状况得以广泛宣传,同时让国际上的肉类研究科学家、专家、管理人员及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