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5-07
【来源:经济日报】
自2004年全面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三老”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为企业深化改革和发挥主渠道作用创造了条件。
一是粮食财务挂账包袱正在解除。各地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对粮食财务挂账进行了认真清理审计和剥离。据初步统计,各地已基本完成粮食财务挂账的清理审计工作。北京、宁夏已开始对政策性挂账进行消化。
二是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取得实质性进展。
各地从粮食风险基金、市县财政补助、企业自筹等多方面筹集资金,保障职工利益,推动职工身份置换工作。截至2006年9月30日,全国国有粮食企业职工人数为98.28万人,其中购销企业职工人数64.05万人,与粮改初期1998年底相比,分别减少232.29万人和130.71万人。1998年至2006年9月底,全国累计安置国有粮食企业职工100.33万人,占全部分流人员的43.2%,其中粮食部门累计安置职工58.57万人,占再就业职工总数的58.5%。
三是“老粮”大部分已销售处理。目前,绝大部分库存老粮已销售,还有少量的库存老粮正在按计划销售。
(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初步确立,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脱钩,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采取政府委托与企业代理的机制,规范政府粮食宏观调控与企业自主经营的关系,为国有粮食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创造了条件。各地通过改组联合、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整体转制、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优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截至2006年9月30日,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改制数为19705个,其中购销企业改制数12400个,占购销企业总数的75.7%。
(三)合理调整企业布局和结构,粮食产业化经营取得重要进展。
各地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布局和结构。如大部分地方以县(市)为单位,组建一个或几个国有独资、国有控股的粮食公司,对原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重组和整合;对购销业务量不大和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实行了兼并、租赁和拍卖。截至2006年9月30日,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总数为25977个,其中购销企业16382个,与粮改初期1998年底比,分别减少27263个和14052个。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传统的“收原粮、卖原粮”的单一经营方式,主动向粮食生产和加工转化领域延伸,实现多元经营方式。积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国有粮食企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496个,其中购销企业717个。
(四)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得到较好落实,有效地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
近两年国家先后启动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2005年,在启动执行预案的省份,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稻谷238亿斤,占这些省份国有粮食企业稻谷收购总量的70%。2006年1―9月,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粮食1818亿斤,同比增加348亿斤;在启动执行预案的省份,按最低收购价收购小麦825亿斤、早籼稻75亿斤,分别占这些省份国有粮食企业小麦、早籼稻收购总量的90%和65%。
(五)地方粮食储备得到充实,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各地按照国务院要求,积极充实地方粮食储备。目前,全国地方储备粮库存比改革初期有了较大幅度增加,其中,广东、北京、浙江等粮食主销区地方储备粮已达到规定的规模,山东、河南、四川等粮食主产省也有较大幅度增加;宁夏还对地方储备粮实行了集中管理。
以推广宁夏经验为契机,继续深化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工作,紧紧围绕中央关于粮食工作的战略部署,切实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以购销市场化为取向,以解决“三老”问题为突破口,以确保区域粮食安全为目标,以建立和完善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储备调节体系、购销市场体系为重点,积极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创新粮食流通的体制和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做法,符合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和总体目标,适合宁夏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也为全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启示。各地应认真借鉴宁夏经验,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加大工作力度,健全体制机制,确保中央关于粮食流通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