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零售终端大战未结束 外资限制期解除后大展拳脚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2-23

【来源:《财经》】

超级连锁终端正受到来自上下游的反弹压力,外资在限制期解除后也铺开了大手笔

  2007年1月31日上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仅15个月的中国永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告别香港股市,其股份代码"HK0503"从联交所系统中消失。

  此前一天,在港上市的国美电器(香港交易所代码:0493)宣布,已在当天完成对中国永乐剩余1.76%股份的强制性收购,至此,国美以52.68亿港元的总价收购了所有永乐股份。

  在中国零售连锁业内,经历这场耗时半年余的"老大"对"老三"的并购,一个拥有近千家门店的家电连锁巨无霸--"新国美集团"由此诞生,永乐已成国美的全资子公司。

  自2000年祭起价格战大旗,大举并购扩张的家电零售业一度被视为中国商业资本崛起的典型代表。但大旗之下并非一路凯旋,而是日益明显的中国零售连锁业的现实困境:经历数年的跑马圈地之后,超级连锁终端们在上游受到生产商的反击,在下游则遭遇星罗棋布于二三线城市的传统及新兴商业模式的抵抗,资金日紧,利润趋薄,危机业已埋下。

  数量上的规模扩张并非一切,资金运筹和企业管理考验着身形庞大的超级连锁商,通往"零售之王"的道路没有捷径。

  并购还将继续

  家电零售业在过去一年中所经历的种种变局,早在年初已现端倪。

  历经2005年整年的高速扩张后,2006年初,原本互为竞争对头的五大家电零售企业国美、苏宁、永乐、大中和五星频频聚会,商讨合作发展。让他们靠拢到一起的,正是白热化竞争下的过速扩张后遗症。

  年报数据显示,国美、苏宁的开店大战已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在2005年,苏宁新辟了32个地级以上城市,新增140家连锁店,连锁面积同比增长155%;国美新辟城市高达44个,新增门店143家,连锁面积同比增长158%;永乐将势力范围由34个城市扩张到72个,门店数由92家增至193家,在短短两年迅速铺就全国性网络。

  与此同时,家电零售巨头们的利润日趋微薄,销售本身几乎已无法产生利润,基本上都在以上游供应商"返利"的方式实现盈利。各家企业扩张过速的弊病日益显现:在局部区域内扎堆开店,愈发造成单店质量、管理水平的下降;而由于地价租金上涨等因素,日益高昂的开店成本更极大制约了国美、苏宁等企业的盈利能力。

  无论是国美还是苏宁,在向二三线城市拓展的过程中均遭遇因当地购买力不足,竞争过度等问题导致的"坪效"(每平方米店面创造的收入)下降,而其销售业绩也并不足以打垮当地既有的家电零售商。

  2006年8月,《财经》记者曾选取广东佛山市为典型二线城市做家电零售连锁业调查。结果表明,在佛山全年近20亿元的家电销售总额中,近年来加速渗透的国美、苏宁门店相加,在当地市场占有率不足30%,大部分市场仍为佛山本地形形色色的销售企业占领。这一方面是因为佛山这样的二三线城市市场份额本身有限,另一方面也由于"新来者"水土不服,无法抗衡熟识当地的既有市场占据者。

  先于家电零售连锁在国内兴起的仓储式购物商场,也曾经历过类似的高速开店扩张期,近年来已纷纷减缓了开店速度。但可以预见的是,经过2006年的调整之后,家电零售连锁商的扩张策略将在2007年得到持续,市场的整合远未结束。

  根据国美制定的计划,至2008年国美门店总数要达到1800家。而苏宁也在2006年末宣布,至2010年苏宁在全国的店面总数要达到1500家。

  彭博调查机构统计,2006年中国五大家电连锁整体市场份额不过22%。同业并购和扩张,仍将是今后数年业界的主调。

  零售业分析师对家电零售连锁企业的毛利率何时能回升持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国美、苏宁坚持扩张策略,"一统天下"或达成相对垄断之后,自可提升销售额和利润率;有人则认为,在大量的二三线城市,百货公司、专卖店及地方性中小销售渠道,正以其地缘、人缘优势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市场。

  此外,来自上游供应商的反弹,已令超级连锁终端的称霸图谋变得更加不可预期。

  渠道对抗

  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家电生产商和销售商之间的博弈出现了值得观察的变化。

  广东家电生产商格力电器"逆市走高",当年1月-9月的销售额达181.2亿元,同比增长近40%。业界对其业绩的普遍解读是:格力抛开家电连锁卖场,通过绑定经销商自建渠道的分销模式终见成效。

  三年前,格力因不满销售利润被压榨,与销售商国美电器相互"封杀"至今。目前,格力空调专卖店在全国已铺开至2500多家。

  继格力之后,不少家电生产商纷纷开始自建渠道,并在2006年下半年推至一个高潮。业内人士分析,国美并购永乐的消息,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家电生产商自建销售渠道的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