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2-02
【来源:人民网】
2006年,中国经济以GDP增长10.5%的高速再次成为世界之最。
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预测,世界主要经济体在经历了过去四年最高增长期后,将在2007年出现明显的放缓迹象。受此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速亦将放缓。央行研究局此间也预测,由于投资和出口这两大经济引擎的放缓,2007年中国GDP增速将小幅回落到9.8%。一些国际研究机构则将预测数据调整至更低。但是,根据预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将上扬到2%,而国际机构的预测是有可能达到3%,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显著增大。与此同时,由于中国政府有意抑制出口增速,投资在今年很有可能反弹,导致宏观调控的压力增大。
那么2007年,中国经济是否将进入调整期?近两个月来,CPI同比增长连续维持在2%以上,是否预示着通货膨胀可能来临?而面临经济增长过快,通胀压力的增加,以及近一年多来突飞猛进的资产价格,国家是否会出台新一轮的宏观调控措施?
就上述问题,本报特别邀请了瑞士信贷(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员陶冬、花旗环球金融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亚太区经济与市场分析部主管黄益平、巴克莱资本中国区研究主管黄海洲,共聚“天下论衡”,把脉中国经济。本期论坛由本报记者程东升主持。(程东升)
1.2007,中国经济调整年?
2003年SARS时,中国经济是一个大落,2004年出现了大幅反弹,宏观调控之后2005年出现中落,紧接着又是2006年上半年投资的一个中弹,现在又出现了一个小落,2007年后期可能又会出现一个小弹。在这个过程中,反弹幅度会越来越小。
主持人:美国主流研究机构认为,在未来1-2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下降,并低于其长期趋势增长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对于对外依存度很高的中国来说,2007年将会有什么样的经济走势?
陶冬:这几年世界上没少经历事件:石油价格、伊拉克战争、美国的飓风袭击、巨额双赤字、中国的巨额双顺差,再加上日本经济的大起大落、欧洲的结构性问题和原材料价格变动等等,但世界经济的起伏始终比较缓和,美国已经连续十个季度经济增长在3%到3.7%这么一个非常窄的区间运行。这些年来,几乎全世界所有地方都出现了经济波动幅度减少的现象,这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有关系。我们认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在今年上半年总体会比较慢一些,但之后全球经济会反弹。不过,无论是下降还是上升,其规模和波幅都不会太大。2007年的中国经济也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但可能会有点微调。
黄益平:从全球经济来看,美国、日本、欧洲今年增长速度大致和趋势水平相差不多。美国经济上半年受房地产市场拖累,但年中可能会恢复到相当水平。亚洲经济也是类似的情形。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也不会出现明显波动,无论对2007年GDP的预测是高还是低,大致就在10%左右。不过,中国经济的结构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去年中国贸易顺差增长74%,2007年要继续如此快地增长可能会有一些困难。
我认为,在未来一到两年,中国经济增长依旧会保持相对较高的速度。即便有波动,也不会在今年。
黄海洲:2007年是否成为调整年,关键在于对“调整”的定义。我认为,如果从经济的增长速度看,肯定会成为“调整”年――2007年中国GDP的增长速度会从过去四年的超过10%回落到9.8%左右,2008年可能还会稍微再下降点,大概在9.5%左右。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出口的增长速度会下降,这与全球增长速度放缓是有关系的;第二,我认为中国整体消费还会持续增长,但消费增长比较缓慢,且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比较滞后;最后,固定资产投资预计会稳中有降。当然,我希望看到的情况是投资比较稳定,但实际情况有可能是稍微下降。上述三个变量叠加,就会支持上述结论。
主持人:但是,央行会通过各种手段调整本国的经济周期,应对世界经济的变化。
陶冬:过去中国央行在经济周期中做一些政策调整,就能很明显地消掉部分国内的流动性。但今天央行再不敢轻易地大幅度加息,因为只要央行加一点儿利息,世界其它地区的流动性一跃进来,政策调整就难出效果。全球化时代,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会影响、干预一国的经济运行。我个人认为,目前世界各国央行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资金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今天真正调整各国经济周期的已经不再是由央行主导的利率变化、信贷变化,更多是由于资金跨境流入、流动所带来的汇率上面的变化,由此拉动各国经济周期性变化。
黄益平:我不太同意陶冬关于央行的作用被严重削弱的观点。现在全球经济波动减小有很多原因,一方面是刚才陶冬说的,大量资金在主导全球经济的走势;另一方面,可能还有一些其它的短期或长期因素。长期因素如技术进步、金融产品的增加,使得各国防范风险和减少经济大幅波动的能力不断增强。从技术方面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信息手段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资金周转率,缩短了库存时间。但中央银行其实也发挥了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