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达能光明分手内幕:蒙牛扮演了“第三者”角色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10-21

【来源:中国经营报】

光明乳业和达能长达15年的“姻缘”走到了尽头。“对这个事,我就不发表任何言论了。”光明乳业集团董事长王佳芬在电话里面对记者的提问一阵沉思,随后挂上了电话。

10月16日,光明乳业发布公告称,达能亚洲与光明乳业另外两家股东――上实食品控股有限公司和上海牛奶集团分别签订股份转让协议,转让其持有的全部20.01%的光明股份,此后,达能与光明乳业的所有业务合作也将同时终止。达能将付出现金4.1亿元人民币,作为在市场、渠道等方面对光明的补偿。

巧合的是,在随后达能发给本报记者的一份声明中,出现了与光明完全一致的文字:“基于各自发展战略的需要,各方达成了转让股份的协议。”

达能蒙牛恋爱的排他性

对于达能的意外退出,外界猜测颇多。

10月16日,一位接近蒙牛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早在去年12月,达能亚洲与蒙牛集团成立合资公司的时候,双方之间就已经有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协议,这个协议规定了达能将彻底退出光明,时间是一年。

“明眼人都知道蒙牛和光明在市场上拼得你死我活,双方都不可能允许达能在双方都有持股。”上述知情者说,在当初达能与蒙牛成立合资公司的时候,在协议中就详细规定了达能必须在一年时间内退出光明,达能的“碧悠”等核心产品须尽早交由蒙牛生产经营。而这也是蒙牛愿意牵手达能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对于这个条件,达能方面愿意接受。

据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在达能与蒙牛成立合资公司之前,达能其实心仪的对象是光明,因为光明的酸奶在技术设备等方面要强于蒙牛。为此,达能曾经多次与光明建议成立一个酸奶合资公司。而双方也曾经在去年年底进行了多次私下里的秘密会谈,出席双方包括光明的董事长王佳芬和达能全球CEO里布等,但最终双方并未谈拢此事,于是达能转投蒙牛怀抱。

“达能离开的另外一个因素是,达能是全球的奶制品老大,但如今与光明合作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一直提不上去。在华东市场,达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只有15%,这让达能欧洲总部很不满意,选择冲劲十足的蒙牛是必然的。”上述知情者说。

而据记者了解,在达能与蒙牛去年12月成立合资公司之后,达能就开始有计划和光明商谈退出一事。真正的谈判是从今年4月份开始,参与的双方包括,达能亚洲、光明乳业、大光明集团,甚至上海国资委的相关领导也出席了,在此谈判中,双方就达能以何种形式退出、对光明的补偿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商谈。

“那时,每周几方都要进行圆桌会谈,进行讨价还价。但这个消息是严格保密的,因为光明乳业是上市公司,会牵扯股价引发多方波动。”上述人士向记者透露。

援手变对手

达能与光明的一拍两散,也意味着双方的角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同盟者变成了竞争对手。

达能与光明历史渊源颇深。早在1992年,达能就开始与光明进行合作,并成立了合资公司。在2000年的时候,光明接手达能酸奶在中国市场的经营,达能的产品借着光明的渠道,很快占有了中国华东和华南市场。而王佳芬也曾说过:“我改变了达能连续9年在中国亏损的状况。”

达能与光明曾经的牵手,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也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在2002年至2006年双方的蜜月期,达能授权光明乳业经营的达能品牌销售收入累计约18亿元,其中2006年达到了6亿多元,在2000年至2005年之间,达能从光明乳业分得现金红利4000多万元。

而如今这一切都将成为过眼云烟。

在过去的多年里,光明曾经在中国的乳品市场上独领风骚,近几年市场正在被蒙牛、伊利一步步蚕食。但令光明有少许欣慰的是,在酸奶市场方面,光明仍然是毫无争议的带头大哥。但这个局面将随着达能加入蒙牛而改变。

“光明与蒙牛宿怨已久,达能此番动作无疑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竞争和矛盾。”上海壹言商务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汤志庆对记者表示,在他看来,达能的举动也在悄然改变光明与蒙牛的势力范围。

据一位参加去年全国乳业大会的人士向记者回忆,会上牛根生与王佳芬不期而遇,两人只是象征性地打了个招呼。在随后的大会发言上,牛根生兴致勃勃地说:“来自大草原的牛奶更健康。”王佳芬立即回击:“城市里也有草原养殖基地,这不是什么问题。”双方对视之后一阵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