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7-03-2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到双汇,一定要看杀猪”。
抱着这样的理念,记者在双汇的采访,便从安排观看“杀猪”开始。
从漯河市双汇路的双汇大厦到衡山路的双汇工业园,只有十分钟左右的车程。三伏天,漯河9点多钟的太阳已经非常毒辣,占地1000多亩的工业园里见不到几个人,车子直接停在了屠宰车间外。
走进车间,顿时感觉凉爽。身边的董事会秘书祁勇耀介绍,为抑止微生物细菌繁殖,屠宰之后的整个分割过程都在低温环境下进行;车间里面的温度有严格要求,一般维持在12度以下,肉制品加工车间也一样。
从观看通道的窗户里,记者并没有看到血淋淋的屠宰景象。一头头待分割的干净生猪悬挂在流水线上,一旁是身着白大褂、动作熟练的工人及技术人员,整个屠宰分割过程显得有条不紊。
祁勇耀介绍,“生猪在屠宰前,都会先静养一两天,只喂水,利于排空体内垃圾。我们用三点低压麻电技术使猪在无痛苦中被宰杀,以免产生有害物质,同时可保持肉质鲜嫩。这些技术,包括你们所看到的设备、生产线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双汇从2000年便开始对技术含量低的传统屠宰工艺进行改造,国内第一家引进了冷分割的加工工艺,先进技术会贯穿屠宰、分割全过程。”
短暂的耳闻目睹之后,记者抹去了脑海中一直想象的“一把刀杀猪,一口锅烫毛,一杆秤卖肉”的传统屠宰场景。
流水线旁的工人在专注地工作,有人在整皮,有人在贴号,有人在拿锯刀分割……
“屠宰刀每用一次便会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而每头猪都会有自己的编号,加工过程中要经过18道检验程序,如果检验发现问题,一定会溯及既往。保证每一块儿双汇产品质量过关。”
在双汇发展,每天都有1万多头的猪被宰杀,去年公司共屠宰生猪524万头。
屠宰之后,一部分会根据客户需要,制成白条肉,或者再细分割成五花肉、里脊肉、大排、小排等大约250多种冷鲜产品;而另一部分会用于制作肉制品。
作为双汇当前发展的重点,屠宰业所直接产生的生鲜冻肉2006年给公司带来了55.5亿元的销售收入,占销售比例的37%。
打造完整产业链
有人形象地比喻,在双汇,生猪出栏,洗个澡,进入流水线,再出来,就变成了上千种产品,冷鲜肉系列、高温肉系列、低温肉系列……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绿色通道,甚至还提炼出了骨素和营养品。
最初,双汇以火腿肠起家。如今的双汇,从养殖、屠宰,再到生产、加工、销售,真正打通了上下游产业链。2006年,公司实现主营收入151亿元,净利润4.6亿元,每股收益0.89元,向股东分配利润4.1亿元。
肉制品是双汇不折不扣的“龙头”, 四百多个品种、120万吨的年产量、2006年88.9亿元的销售收入,其中,高温肉制品实现63.1亿元,低温肉实现25.8亿元。
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市场上每10根火腿肠有5根出自双汇。从“双汇王中王”到“玉米热狗肠”,两种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产品揭示了双汇从高温肉到低温肉的发展历程:1990年代后期以高温肉制品加工为主,到2000年起进入低温肉制品加速发展时期。据介绍,1998年至今双汇高温肉的销售收入增长了4倍;低温肉2001年至今则增长了8倍。
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王中王和玉米肠仍在大量生产。祁勇耀透露,目前高温肉制品增幅仍维持在25%-30%,而低温肉的增长幅度则在60%以上。
“好吃的肉,加上良好的包装,才能投放市场”。主业之外,双汇的下游配套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包括包装、化工、印刷、物流等等,这些对整个主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发展配套副业可以降低主业成本。像肉制品所用包装膜,此前主要从美国或日本进口,当时进口费用很高,导致成本很高。我们坚持自主发展,引进生产线,引进技术,并引进原料加工技术。现在加工的技术水平、出品率、质量远远超过他们。自己加工以后,一方面盈利很不错,另一方面给主业也提供了较低的成本。”
双汇发展的控股子公司漯河华懋双汇化工包装有限公司,主要生产PVDC包装膜,2006年实现净利润1432.51万元。而另一生产保鲜包装材料的漯河双汇新材料公司,去年则实现净利润5967.09万元。
同时,公司也在同步发展生物工程等产业,从肉原料里加工提炼出天然味素,如猪骨素、牛骨素等,一方面做调味料,可以加进产品,另一方面出口销售。该项产业发展很快,控股子公司漯河双汇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006年实现净利润5682.89万元。
此外,双汇所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