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6-04-08
【来源:京华时报】
3月中旬,北京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规划委和市工商局联合发布了被称为“北京市商业白皮书”的《2006年北京市流通业发展分类指导目录》。其中明文规定,五环内限制发展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设施。
8月28日,由中坤集团投资达30亿元人民币开发、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的北京市三环以内最大的综合性商业地产项目――大钟寺国际广场沿街D区顺利实现封顶。由此,商务部的新政策无疑使其成为绝唱,而其倡导的“第四代商业模式”,更是吸引了来自业内的关注目光。自推出以来,世界500强企业、全球零售业巨头家乐福等争相商洽入驻。
政策利好商业航母
“五环内限制发展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设施”的规定,而1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以后在三环内也不会再新建。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类似大钟寺国际广场这样的商业航母的稀缺性得到了显现。
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中心城区1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设施有136个,其中91%在五环以内,特别是三环以内的商业设施整体上已可以满足市民需求。因此,城区二环路以内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三环路以内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设施,城区东、西、北四环路和南三环路以内地区的小商品交易市场也在被限之列。此外,影响居民生活的餐馆等商业服务业设施项目,例如在住宅底层开办餐馆。
业内人士纷纷认为,白皮书的发布有利于促进北京市商业地产走上良性发展轨道。长期以来,北京市的商业网点与功能布局基本上处在不规范的状态,以往的商业开发基本上是出于开发商个体意愿,政府的审批和管控力度相对较弱,特别是商业地产的规划审批与城市总体规划严重脱节,商业地产项目对项目所在商圈的贡献度和依存度基本上处于放任状态,这也直接导致了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商业功能定位不正确,商业地产项目的市场定位不清晰,盲目跟风和扎堆现象隐藏了巨大的投资风险。
同时,白皮书的发布,从政策的角度对城市商业开发进行了规范,强调了业态规划和商圈基础,明确指导商业地产行业的投资方向,逐步地调整和恢复城市商业开发的秩序。这些都将有利于商业地产开发的良性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商业地产开发商规避投资风险,塑造物业价值,以商圈为依托,谋求投资价值最大化。白皮书将对北京市商业地产的开发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打造“第四代商业模式”
“第四代商业模式”的概念是由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在2005年5月提出的。在首届大钟寺商业论坛“二十一世纪的商业模式”研讨会上,他提出了这一概念,认为Shopping Mall这一模式在国外已经盛景不再,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和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中坤集团旗下的大钟寺国际广场定位于“第四代商业模式”,是以人为本的、多元业态的、开放的街区模式。
据了解,大钟寺国际广场位于北京市北三环联想桥附近、地铁13号线大钟寺站旁,是北京市唯一一个有地铁通过的大型商业项目。西北接壤中关村,东北毗邻亚奥商圈,西北三环路、北京城铁大钟寺站与西直门交通枢纽组成的立体交通线四通八达。广场地上商业部分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地下商业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是“北京市60项重大工程”之一。
有眼光的投资商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人文精神的时代即将到来,消费者的体验感受,对娱乐、审美、艺术、文化、消费的多元化需要才是商业中的重要元素。在当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在满足了一定物质基础的同时,不再以单纯的购物为享乐。消费者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快乐、发现、体验的全过程,满足一种精神生活休闲的全过程。现代商业的目的往往集中在了利益这个结果上,而忽略了商业过程中所提供给人的幸福感,以人为尊的商业业态在国内似乎并不多见。
第四代商业模式的服务范畴实际上是向人们提供一个新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走入一个充满欣喜的天地,在这里休憩、娱乐、社交、购物、美食、欣赏艺术、享受都市夜生活。逍遥适性,随意居停,完成一种人与世界的交互圆融。
以“第四代商业模式”为定位的大钟寺国际广场,旨在缔造除了家、办公室、网络以外的第四生活空间,满足休闲、娱乐、购物、社交、艺术、文化生活等需要,注重精神层面追求,充分展现人性的自由化。突出文化立业的理念,凸现浓厚的文化特色;突出环境友好的理念,达到人与环境、建筑、景观的和谐。大钟寺国际广场将以国际化、时尚化、艺术化生活与休闲购物为主题,引领消费潮流,为市民提供新的购物、休闲、娱乐、交际场所,打造新一代的商业中心。
统一管理分散经营
一个商业项目能否成功,需要有优良的前期规划设计,还要有之后的管理和经营。以前不少失败的例子不是在前一个环节上出现纰漏,就是后期经营不善。吸取了以前商业地产的种种经验教训,升级了的“第四代商业模式”采取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