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1-03-28
【来源:腾讯财经】
每年全国“两会”后第一个周末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是中国政府与国际企业界、学术界和国际组织,探讨新一年中国政策走向的平台。3月19日至21日,200多位跨国公司领导人、国际组织高级官员和国际知名学者,第12次汇聚中国。
今年正值“十二五”开局,因此参会者在关注通胀等短期问题的同时,也把目光放远至未来五年,关注中国能否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摆脱依赖出口和投资的老路,激活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正由于此,今年论坛的主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中国”。
中国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已经有约30年,正式列入五年规划也有15年。“三个五年规划已经过去了,但是实施结果并不如人意,问题在哪里呢?”一直致力于推动改革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提出疑问。
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看来,中国不能再单纯以GDP作为指标,而应该把所有居民综合受益程度作为一个指标。
未来五年转型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在于决策层能否把握好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经济稳定之间的平衡,以及能否实施制度体制层面的深层次改革来推动转型。
斯坦福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思坦言,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完成中国增长方式转变,同时还要保持增长,确实是非常复杂的结构性过程。
动力转型:如何提高消费率
来自哈佛大学的德怀特・珀金斯教授,是第11次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最近他在尝试了解“中国非常特殊的GDP构成和含义”,因为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1978年至2009年,中国的最终消费率从62.1%降至48%,居民消费率从48.8%下降至35.1%,最近十年下滑尤其明显。
刚刚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未来五年的年均GDP增速目标定为7%。降低GDP预期增速的做法受到欢迎,被视为中国更加关注经济增长质量的信号。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看来,所谓高质量增长,首要内涵是增加内需,尤其是消费。
斯宾思也持相似观点。他认为,对需求的再平衡,最重要的问题是把总需求转变到另外一种增长模式,从投资和出口转向国内消费,“可以让增长变得更有持续性,并且避免边际回报递减的陷阱。”
这些年,从内需和外需看,中国经济增长较多倚重外部需求;内需中,又更多依赖投资拉动。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再次让中国决策层意识到过度倚重外贸出口的脆弱性。随着一系列拉动内需的经济刺激政策实施,外需的贡献率和比重开始下降。2009年,中国贸易顺差比2008年减少1000亿美元,2010年比上一年再降低126亿美元。
今年2月,中国出现73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商务部部长陈德铭3月20日透露,3月第一旬也是逆差,预计一季度整体有可能是逆差,全年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将在去年3.1%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
中投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遵义乐观地认为,按照这两年的趋势, “十二五”规划期间会实现进出口平衡。
内外需趋向平衡,当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