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贸参考》2010年第2期】
对于急需购房的持币待购者而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使他们企盼房价下降的心理受到一定挫折。2009年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9%,比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这是2009年的最大同比涨幅;2009年10月份的环比涨幅也高达0.7%。环比已连续8个月上涨。高企的房价不降反升,令众多的购房者感到大失所望。
房价高位攀升从多方面影响消费需求
第一,高房价阻碍居民消费的转型升级。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正处于向更高层次的消费升级中,而在这一过程中,迫切需要清除不利于消费扩张的障碍,而目前高房价至少会在两个方面抑制消费的快速增长,一是高房价让许多人沦为房奴,在沉重的房贷压力下,对这部分家庭的未来消费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例如,大部分收入将用于房贷月供,这不仅会导致一般住房消费者的日常消费全面萎缩,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力资本提升,最终将导致这部分家庭的收入水平固化和消费能力的削弱;二是高房价改变了人们的预期,增加了预防性储蓄需求,使多数人不敢消费、谨慎消费。房价的过度上涨,导致众多中低收入阶层,在城市住宅资源方面,逐渐边缘化,只能望房兴叹。不少地方的房价大大偏离民众的实际购买力。
第二,居高不下的房价使促消费的政策效应受到一定影响。近些年国家和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措施,但由于高房价使得不少居民紧缩腰包,要么还房贷,要么攒钱准备买房,无法顾及众多的优惠政策。过高的首付款和月供支出明显挤出了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绝大多数购房者纷纷削减了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这削弱了我国刺激内需的政策效果,成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重要障碍。
第三,不利于消费结构的优化。从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上看,食品消费在居民的支出结构中是逐年下降的,而居住消费在居民支出结构中是逐年上升的;居民食品消费的负担会越来越轻,而居住消费的负担会越来越重。从1978-2008年的数据看,在城镇居民支出结构中,食品消费的比例从57.5%下降为37.9%,农村居民其比例从67.7%下降为43.7%。而居住消费,城镇居民则从1981年的1.39%上升到目前的30%左右,农村居民消费从1978年的3.16%上升到17.8%。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居民最终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占的比例在10%-20%,而住宅消费的比例将会上升到30%-40%。因此,对于居民来讲,特别是农村向城市和城镇转移的居民,居住消费支出的压力,要远比食品消费的支出压力大和沉重得多,而且会越来越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统计上,我国居民的居住消费支出并不包括购房支出,仅包括房租、水电费等支出,如果加上购房方面的支出,这一比重会大幅提升。
第四,收入房价比过高花去了二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积蓄,严重削弱了消费增长的后劲。国际上通常以“房价收入比”来衡量各国房价总水平的高低。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核心区域的房价收入比达到22∶1,已明显高于东京、伦敦和温哥华等其他国际性大城市。从北京和上海等地方的住房绝对价格水平来看,也已超过了美国和日本的国际大都市。但是,美国和日本的人均收入是中国人均收入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如果再考虑汇率因素的话,那么中国部分城市的房价已经高得太离谱了。所以,住房的投资需求旺盛是推升眼下中国房价过高的最为根本的原因。
高企的房价,对于住房的一般消费者来讲无疑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因为,高房价已使当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上把住房的消费者挤出了市场之外。如果他们要想买得起住房,就得靠几代人的储蓄积累及家庭的未来收入才行。这样的购买住房,不仅导致了其后续的住房装修及家具等消费能力有限,而且还会引致几代人即时消费能力的全面下降。据国家信息中心报告分析,1998年至2006年,以现价计算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10.2%,而现价住宅销售额的增长却达到32.6%。由于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会继续大幅上升,许多家庭抑制其他消费,以积攒首付款和支付月供款。
第五,高房价影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从而冲击经济增长。房地产的繁荣对于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它不仅仅带来了人口的积聚,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城市规模的扩展和环境的优化;同时带动了巨大的投资,相关产业的发展,政府收入增加从而刺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的完善。但如果房价过快增长,会削弱人们的需求能力,阻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阶段,大量需要在城镇购买房屋的是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工家庭,而中国目前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不统计他们的收入,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