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9-10-27
【来源:中国证券报】
诉诸金融手段是一种进步
今天,经济复苏刚刚成为现实,“经济不平衡”就成了西方经济学舆论中的主调。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解决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防止危机再次出现的手段是货币政策。更明确地说,是汇率。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的转变,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经济秩序。出现不平衡可以是扰乱现有秩序,也可以是呼唤新兴秩序。关键要看现有秩序是否容纳得了新兴的经济力量。在历史上,新兴经济力量的出现会导致资源和市场的再分配,而资源和市场的再分配往往通过战争才能实现。我们今天有可能通过金融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人类的进步。
人民币同美元之间的汇率问题一定会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就动机而言,这倒不一定是因为贸易保护主义在作祟,美国许多议员,特别是民主党议员,真心相信人民币确实被操纵。同样,在经济学家中,尽管日本和德国的情况都证明汇率并不是产生贸易顺差的根本原因,不少人仍然持有只要人民币升值就能解决贸易逆差问题的观点。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特别严重的一叶障目的思维误区。
在达成国际共识方面,一件国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很容易解决的小事,在国际上往往需要经过反反复复几十个回合,才能以大家接受的形式确定下来。在如何解决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问题上更是如此了。在消除思维误区,实现合理共识的过程中,从各个角度进行不同的探讨,对各方面都会有帮助。
说人民币被操纵是一种武断
说人民币被操纵是一种武断,因为它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上。这个前提是假设参与世界交易各国的生产效率、经济状况和社会福利是基本相似的,因此,如果交易的两国之间出现大量贸易顺逆差,那么,有顺差的那一国一定是通过操纵汇率而从有逆差的那一国得到不公平的盈余。这其实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制定《成员国政策双边监督的决定》时的立场。
一种货物的价格是以本国生产货物的生产率为基础,而不是以他国生产同类产品的生产率为基础。人民币币值主要因素来自中国商品的低成本和高生产率。一种货币在进入国际贸易之前,首先是国内贸易的价值体现者。国际间货币价值的比率,是以两种货币各自在国内的购买力为基础。外汇储备的多少或贸易顺差的大小同汇率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的经济发展史都说明,以价格为目标的金融政策往往导致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以汇率为目标的金融政策则往往给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困难。有的经济学家坚持说中国应当通过人民币的升值来维持交易秩序的稳定,认为这样做对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有好处。这样的论断是缺乏历史佐证的。如果日本的经验可以作为参考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如果一种货币币值过高,如果其他货币按照该汇率可以兑现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比该货币在本国市场中能够兑现的价值更高,那么,持币人就有可能宁愿将货币藏在床垫下,等待承诺价值的实现,整个经济因此会面临通缩的风险。
美元的两难地位
美元其实有着双重的身份。它既是美国的货币,也是国际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目前对美元贬值的恐慌,大部分是因为在概念上将美元的这两种身份混淆起来。眼下世界各国的货币储备,有65%是通过美元实现的。美国联储的货币政策所造成的美元贬值,从理论上说,应当只影响到用于美国经济的那一部分美元。从全球的角度来说,美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大到不能倒(too-big-to-fall)”金融机构。因为这两种概念上不同的美元在实践中是同一实体,所以,所有使用美元作为储备的政府都不得不扶植美元,尽管这样做未必一定符合美国的意愿。
这些国际美元所代表的财富不再完全是为美国的经济状况所支持。各国用来控制这些美元流动的利率,也是由各国政府各自制定的。今天已经有欧洲美元同美国美元的交易。以后还会有亚洲美元或中国美元同美国美元的交易。因为它们之间的利率各不相同。美国的债券是由美国政府担保的。如果明天美国政府破产,这些债券就一钱不值。但是,即使美国政府明天破产,各国政府之间一定会协商出一种新的货币形式来取代手中持有的美元,继续进行交易。由世界储备货币这一部分的美元所代表的财富,不会因为美国政府的破产而消失。
世界上目前没有一种交易机制可以将这两种理念和内涵都不同的美元在价格上剥离开来。市场交易确实是发现价格的地方,但并不一定说只要有市场交易,价格就不受人为的影响。美国的货币其实是由两个部门来管理的。一个是联储,它主要控制货币的流通和通胀。一个是财政部,它主要控制汇率。换句话说,联储决定美元在国内的“含钱量”,财政部监控其他国家是否根据美元的“含钱量”而对自己货币的“含钱量”进行调整,调整到在同美国的双边贸易中不至于出现大量贸易顺逆差的情况。这显然是一种历史沿袭下来的以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