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如何认识当前扩大内需的政策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8-05-01

【来源:金融时报】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负面影响的继续深化,我国经济也面临着抵御国际经济负面影响的严峻挑战。11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在2010年底前投入4万亿拉动内需,并连续出台增值税转型、提高产品出口退税等系列政策,强大的政策力度显示出了此次国家推动经济稳步增长的坚定决心。日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从当前形势来看,全球经济放缓的势头在短期内难以遏制,刺激内需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扩大内需:保持合理有效

  记者: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欧美日经济的衰退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的出口情况,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额1074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回落了4.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810亿美元,同比减少47亿美元。分析这些数据,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郭田勇:从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我国外需下降已成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消费、投资和出口的结构关系不平衡。从当前形势来看,全球经济放缓的势头在短期内难以遏制,刺激内需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扩大内需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居民消费的拉动,另一方面是投资的驱动。扩大消费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想要在短期内达到扩大内需的效果,扩大投资是当前较为现实的选择。国家提出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都对投资的扩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者:为使扩大投资的政策真正得以有效落实,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郭田勇:首先,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应优化投资结构,防止重复建设。国家应加大对投资项目的管理和检查力度,指导投资的合理方向。在投资方向上,首先要发展农村,增加对“三农”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的硬环境,如修建道路、沟渠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其次是投入到灾后重建中去,地震灾区灾后大量的公路、桥梁和房屋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重建;最后,投资重心应放在关心民生的投资上面,对廉租房建设的支持、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都体现出了这一方面的需求,这也是以投资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其次,在保持高投资效率的同时,既要保证经济增长,又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此轮加大投资力度的过程中,不能重复过去低效率的模式,对行业进入标准要严加控制,不能让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卷土重来,导致新的产能过剩。与此同时,还应该把此次的金融危机,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三,在资金来源上,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应共同支持。4万亿的投资资金来源上,对公共设施的建设应主要来自政府,其中既包括了中央财政又包括了地方政府,而且因为投资项目归根结底是造福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所以,地方政府出资不应该少于中央财政。为解决地方财政大量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的问题,很可能会对地方债予以放行,从而地方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自身需求来进行发债,更加灵活,但是其具体的实施方式,对发债量的控制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另一方面,对于可盈利的项目,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直接融资等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防止发生由于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挤出效应。

  还有就是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的支持。此轮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国货币政策十年来首次提出“适度宽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轮国际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力度是很大的。在十条措施中已提出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限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因此,银行贷款的增量可能会增大,也将有更多的可贷对象供其选择,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对实体经济的投入将会增大。对于一些大型投资项目,也可以前期由中央财政进行投资,后期配套银行贷款,这样,银行的风险度也会大大降低。与此同时,要注意引导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防止发生把大笔信贷集中在少数大型企业上的“垒大户”现象,不利于风险的分散。

  扩大消费:任重而道远

  记者:您刚才说了,扩大内需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居民消费,一方面是投资。既然扩大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那么,扩大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呢?

  郭田勇:虽然扩大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想要从根本上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还要将扩大投资与刺激消费结合起来。消费需求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是保证社会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