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新农村需新物流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8-10-29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减免运销环节收费等。这无疑这将为新农村物流创造一个新的市场环境。

  大趋势需大转变

  长期以来,大量农产品遭遇物流不畅,特别像今年的冰灾、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损失更加严重。近年来,国家虽出台一系列的支农助农政策,但部分地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却未得到根本改善。

  从“高盛养猪”风波,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养殖业的产业链不完善;从“三鹿奶粉”事件,我们看到中国传统牧业加工产品供应链掌控缺失;从各地经常发生的农产品丰产滞销,我们看到农业专业物流服务体系的缺位。

  面对这些涉及农村流通、农牧业物流的话题,社会问责的矛头更多指向具体企业,或指向政府监管,而很少关注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关键的一环,即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

  而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农村经济不可能再重复过去老死不相往来的闭环流通,而是融入全球社会经济的一分子:美国某家庭餐桌上食用的一块薯片,可能在通过电子标签,找到中国农田的主人。现代化全球化的物流与供应链服务,让天涯若比邻。

  而中国农村也将是全球企业淘金的沙场,与各类涉农企业打交道,高盛的生猪可能在河南某农家院里意气风发;雀巢养殖的奶牛可能在河北某牧场里气定神闲,全球化的产业链延伸,必将改变中国农村的小农经济。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解决了农民的米袋子问题,但是没有根本改变农民的钱袋子问题。在过去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在无意识中延续“以粮为纲”观念,即重生产,轻流通。

  由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村与城市,二元世界的距离越拉越大,成为截然区分的两个经济体。而在丰产滞销等问题,也迫使农民务农积极性不高,宁可抛荒土地进城务工。

  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给我们展示截然相反的景象,由于农业牧业等流通体系发达,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紧密对接,农民成了好职业。而在欧美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建设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依附于农村大流通体系下发达的农村物流体系。

  改变中国农村经济,改变中国农村流通,建立适应国情的新农村物流势在必行。

  新物流需新环境

  新农村物流的建设要落脚,必须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物流市场环境。

  新农村物流的发展建设,首先,需要硬件环境的支撑。《决定》指出的加大农村投资。但对于浩大的新农村物流发展建设需求,这个投资如何分配?

  “要致富,先修路”,农村路网不完善和部分现代物流设施的缺位,影响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对接。在现代物流正在向农村市场进军,除了公路交通这些基础的设施之外,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在科学统筹规划化,通过多种方式,建立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集聚性的公共物流服务平台,包括大型流通市场和物流园区等,及围绕交通枢纽建设新型物流服务平台公路港、航空港等。

  《决定》明确指出,应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确保“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乡镇通油(水泥)路,进而普遍实现行政村通油(水泥)路,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

  其次,是农村物流市场环境和服务体系化的建设。在过去产供销一体化的农村家庭作坊,或者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小而全,大而全”的原始物流模式主导着农村流通市场。这种模式建立在以产为导向,既造成农村企业的被动生存,也让专业物流服务企业难以适应。如何改观?

  “因地制宜”作为关键词,在《决定》中多次出现。“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这句话透露出三个方向性信号:规划性、科学性、特色性。也指出新农村经济建设要打破传统分散经营的小农模式,要发挥规模效应。

  要现代物流在农村发挥作用,必须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决定》指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决定》指出的作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即家庭经营、统一经营。这都将为农村经济的集约化发展铺路,这利于第三方物流的介入。

  而无论家庭经营,还是统一经营,都在把农产品供应链环节专业化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引入专业化流通企业、物流企业的融入。有商务部发起的“千村万乡”等农村流通工程,尽管在专业物流的引入还显不足,但是已经给我们探索了一条有制造、物流、销售等多元企业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