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垄断行业改革迫在眉睫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8-04-17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9月27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浙江财经学院在北京共同举办“价格制度与垄断行业改革”高层论坛。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的多数专家强调,垄断行业改革迫在眉睫。

  垄断行业改革严重滞后于整个改革进程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垄断行业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是非公经济开始进入垄断行业。例如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等省,非公经济已经在许多垄断行业占有较大比重,并且非公经济创造了各种不同的进入方式,体现出很大的灵活性。

  但是,多数学者认为,从总体来看,垄断行业的改革进展微不足道,滞后于人们的预期。与我国产品市场的形成和发育程度相比,重要资源要素仍由政府配置,并且成为现阶段垄断行业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有专家提出,近年的垄断行业改革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回潮”现象。

  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垄断行业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行业相比,我国垄断行业规模巨大,边界广泛;第二,垄断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垄断行业基本上是国有经济,特别是央企最为集中的领域;第四,技术意义上的经济效率并不理想。目前垄断行业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垄断行业商业竞争环境问题。我国垄断行业的政企不分仍然根深蒂固,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目前不仅是政企不分,而且政资不分、政监不分。第二,双重价格扭曲问题。当前对资源价格的控制,产生了双重价格扭曲问题,既有垄断性价格严重低于合理价格的现象,也有垄断性价格严重高于合理价格的现象。第三,垄断行业的竞争机制远未形成。第四,垄断行业中国有资产“一家独大”。以民营资本进入比重为例,最多的是天然气行业,超过20%;最少的是铁路,只有0.6%。国家统一管制的行业,国有资产“一家独大”的现象更为严重。

  对于如何认识垄断行业,目前在学界仍有不少争议。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学者研究垄断行业问题还没有脱离传统产业经济学的范围,只能解释一部分垄断,而不能解释全部。因为,我国的垄断主要不是市场垄断,而是行政垄断。一方面,垄断行业利用市场地位把产品价格抬高;另一方面,垄断行业通过行政手段压低资源要素价格,进而获得更大的利润。但也有专家提出,“做大做强”国有垄断行业和企业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出于国际竞争的需要,应对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冲击,必须倚仗大的国有垄断集团。

  资源价格改革是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的突破口

  与会专家指出,从现实情况看,当前我国的资源部门大多数属行政性垄断经营,行政垄断可以获得“双重”利润:一是压低资源价格获取超过市场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二是提高成品价格,并转嫁给消费者、其他行业以及整个社会,获取行政垄断利润。从深层次看,我国资源价格改革的主要障碍表现为政府定价和国企垄断。一方面,政府定价使得资源价格成为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使资源价格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资源行业的行政垄断,又成为政府实施宏观政策的基础。两者相互关系,决定了在新阶段推进垄断行业改革要把资源价格改革作为重要突破口。

  与会专家认为,资源价格改革的滞后,资源的行政性配置,不仅扭曲了供求关系,而且在收入分配格局中产生了逆向分配的效果。从国内市场看,当前油价被政府控制,使得政府必须用财政收入补贴石油生产企业。补贴石油的受益者除了石油商以外,还包括各类车主。而财政收入是全体老百姓的纳税钱,其客观结果就是穷人补贴富人,进而在实质上扩大收入分配差距。从国际市场看,国内油价偏低,实际上是在补贴国外消费者。

  当前应尽快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有专家认为,从国内外环境看,2005年是我国推进资源和能源价格改革的最好时机。但由于多种原因,错过了这次好时机。此后,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的宏观经济问题使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更加紧迫;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形势(CPI与PPI的不断上升)又使资源价格改革投鼠忌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从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看,今明两年宏观经济压力有可能减轻。如果国内CPI和PPI开始回落,国际油价出现理性调整,可以为理顺资源价格提供时间窗口,应该及时抓住时机,推进改革。

  垄断行业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垄断行业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公众等多个层面和主体,涉及众多外部约束条件和配套措施。有专家指出,我国垄断行业改革,不能简单地冠以“民营化”,也不能完全理解为“放松规制”,必须把它作为系统工程来推进。

  首先,要改变传统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有专家指出,近几年我国垄断行业利润的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