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8期】
近年来,大型连锁零售企业以规范运作、品牌经营、经济实惠、方便快捷等优点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实现了高速发展。本文以2000-2007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连锁百强企业为标准,将其认定为中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分析了其成长特征、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持续快速成长的主要路径。
一、中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成长的特征
1.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呈现出稳步高速增长的趋势,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中国连锁百强企业的销售总额、门店总数近年来一直保持比较快的增长速度(详见表1)。其中,销售总额从2000年的980亿元增至2007年的10022亿元,年均增加11.30亿元;门店总数从2000年的8408个增至2007年的105191个,年均增加近121个门店;百强企业零售总额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例从2000年的 2.9%提高到2007年的11.2%。这表明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扩张速度快,在零售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2. 零售业态由单一业态向多种业态发展,特许经营发展迅速。传统零售企业主要以百货店、超市或专业店等单一业态出现,如王府井百货大楼、全国各地的友谊商店等。自连锁经营形式产生后,各种大型零售业态采取连锁主导下的大型超市+百货店、超市+便利店、超市+折扣店、大型超市+折扣店+便利店等多业态经营,如王府井百货长沙店的地下一层是超市,第一至第十层分别是百货、餐饮、折扣店、影院等。连锁零售企业的多业态经营和特许经营扩大了企业规模,降低了营运成本,提高了经营绩效。
3.跨区域经营的大型连锁零售企业越来越多,但区域分布不均。据中国连锁百强资料显示,2006年百强连锁零售企业中,有58家是以区域发展为主的企业,比2005年增加了4家,58家企业共实现销售规模2660亿元,店铺数23700个,占百强的比重为31%和34%,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21%和23%。连锁零售企业跨区域发展势头强劲,相当多的零售企业正在发展区域性、全国性连锁经营,但区域分布严重不均,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很少。这既说明其在地区分布上的局限,也说明其发展繁荣与地区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4.外资和民营零售企业加快扩张,在连锁零售企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2001年中国连锁百强中,外资和民营零售企业销售额仅占百强总销售额的12.7%,还看不出它们在大型连锁零售企业中的竞争优势:但在2005年中国连锁百强中,民营企业46家,外资企业18家,中外合资、合作及境外基金注入企业9家,表明外资和民营企业在大型连锁零售企业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尤其是在2004年12月11日后,我国取消对外资零售企业在开店数量、地域、股权方面的限制,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快速发展。2007年,主要15家海外品牌企业的销售额占连锁百强销售总额的18%,达到1825亿元,增长了28%,店铺数量增长了17%,达到3956家,占连锁百强总店铺数的3.7%。9家以大型超市为主要发展业态的外资企业共经营大型超市533家,一年中新开门店91家,店铺平均年销售额为2.3亿元。
5.并购重组不断加剧,连锁与资本结合更加紧密。与大型零售企业快速成长相伴随,连锁零售企业的并购活动十分活跃。2001年,华润收购万佳,超市发与天客隆合并,北京西单商场、北京超市发、上海华联超市共同投资成立北京西单华联超市有限公司。2003年4月,原上海一百、华联、友谊和上海物资总公司归并整合成百联集团。2005年连锁百强前10位中的内资企业共发生收购活动14起。2007年连锁百强中发生的主要并购案例包括北京京客隆入主原首联集团、国美电器收购大中电器、武汉商联集团公司组建成立、沃尔玛获好又多的部分股权等。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并购的形式主要有:同业并购如国美收购永乐,本地并购如百联旗下的一百和华联的合并,跨区域并购如世纪联华并购石家庄万利福超市,外资并购如TESCO收购乐购连锁超市等。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许多连锁企业谋求境内或境外上市。中国零售业与资本市场建立联系始于1995年前后,当时豫园商城、第一百货、东百集团、杭州解百、王府井百货大楼、城乡贸易中心、北京西单商场、武汉中商、武汉中百等一批国有百货公司在A股上市。截止2007年,在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上市公司或有上市背景的企业己经达到27家。
二、中国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成长的条件
成长是现代企业的最终目标,企业只有保持成长,才能延长寿命。企业的成长受各种条件影响,如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政策法规的完善程度、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水平等。影响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成长的条件也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凡个方面:
1.持续快速增长的宏观经济为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不断改善的环境。我国宏观经济长期保持健康、稳定、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03-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