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贸参考2008年第17期】
第二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和华东地区商业经济学会第19次协作研讨会于日前在安徽省芜湖市召开,现将主要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综述如下:
一、现代服务业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点和着力点
1. 现代服务业是世界经济竞争的集中点。全球服务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新一轮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不仅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已超过70%,发展中国家的比重也达到了50%,服务贸易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重心,从1980到2005年的25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了5.7倍,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7提高到近1/5。中国对外服务贸易也迅速增长,从1982年到2005年,23年间增长了35倍,占全球服务贸易的比重从0.6%提高到了3.3%,居世界的位次明显前移,出口额也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的第8位,进口额由第40位攀升到第7位。特别是在世界商品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新的对外贸易的增长点。
2. 现代服务业是促进中部加快崛起的增长点。随着产业结构现代化,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中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已经进入服务业快速发展时期。2007年,中部地区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5.2%,比全国平均比重低5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比低35个百分点,服务业面临很大的发展空间,按照中部地区2007年生产总值测算,服务业比重如果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全国平均比重,就会增加2593.2亿元增加值;服务业比重如果提高35个百分点,达到发达国家比重,就会增加18152.4亿元。同时,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同步增长。所有这些,充分表明现代服务业是中部地区可以选择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3. 现代服务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中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原煤、发电量、钢、生铁、成品钢材等产品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1.3%、22.3%、22%、24.5%、20% 和22.8%。多年来,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比重比较高。2008年一季度,山西、河南、湖北、安徽重化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7.1%、65.6%、69.7%和80%。中部地区面临着既要保持重化工业继续增长,又要完成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的突出矛盾,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低消耗、低污染产业扩大经济总量,降低万元生产总值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率;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技术服务型产业,促进重化工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增强重化工业内部节能降耗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 现代服务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点。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芜湖奇瑞汽车发展的实践充分表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关键在于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和带动。在奇瑞2.5万名员工中,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有5000多人,国外汽车领域知名技术专家、高级管理学者100多人,依靠这支创新型人才群体,形成了从设计到开发、试制、试验流程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从而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中国第一个产销量突破百万辆的民族品牌汽车。
5. 中部地区具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条件。一是人文相近,中部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具有人文认同的良好基础,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历来交往频繁,经商传统一脉相承,徽商、晋商同领风骚几百年。二是区位良好,东向可以承接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西向可以开发潜力巨大的资源和市场。三是环境优势,中部与东西部地区比较,均有独特的优势,东部地区人口高度密集、城镇高度密集、产业高度密集,土地、劳动力和水资源日趋紧张;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不便,市场布局和经营成本较高;而中部地区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25%,铁路营运里程占全国21%,内河通航里程占全国26%,公路密度是西部地区的2.1倍,资源开发利用条件比较好。四是市场广阔,2006年,中部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59.57人,人口密度是西部地区的6.6 倍,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高于西部地区,是需求潜力最大的服务消费市场。
二、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必须在创新中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扩大、三个转变”的战略思想,就是我国发展理论和发展方式的创新,中部地区要切实按照这一战略方针,促进中部地区服务业在创新中加快发展。
一是思想观念创新。现代服务业的宗旨和市场定位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改善人的发展环境,降低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人的工作效率,满足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定位要求思想观念的相应创新。必须坚持用以人为本的观念、现代消费的观念、科学发展的观念,用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满足高层次、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消费需求,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