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对消费充当第一驱动力可持续性的分析

来源:中商联办公室 发布日期:2012-11-05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2011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由2010年的36.8%提升到51.6%,提高了14.8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6.0%,提高17.3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3.4%,降低 8.7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4%,扩大8.6个百分点。从“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今年一季度最终消费已取代投资,充当了第一驱动力,这是多年来少有的现象,也是我们长期以来期盼的结果。

消费动力的持续性如何?从中长期看,影响消费持续较快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强盛,但削弱消费动力的因素仍需清除,才能使消费潜在动力得到稳定持续释放。

一、未来较长时期内支撑消费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宏观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为消费拓展空间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仍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之中,这些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比较大,产业的梯度转移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也会创造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从发展趋势看,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仍有较多有利条件,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将为消费可持续增长提供有力保证。支撑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和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推动消费品市场持续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仍将延续。

(二)鼓励消费、增收减负等为消费扩张创建良好的政策氛围

2008年以来,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推出了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大范围、强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消费的政策和措施,如家电下乡、农机具购置补贴、汽车家电以旧换新等。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刺激了消费,对我国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鼓励消费增长的政策将会延续,经济增长方式将会实现重大转变,将为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氛围。随着建立和谐社会各项政策逐步到位,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将会有效提高城市居民购买力,从而促进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在农村,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保护农民的各种收益和权益,从制度上化解压力,促进消费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的较快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汽车消费回归常态增长,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增强;新的消费刺激政策的出台、物价趋稳等因素也有助于刺激消费热情。

(三)城镇化将成为新时期经济增长的持续内生动力

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吸收1000多万农民入城,进而带动约1500多亿元消费需求。2011年虽然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0%,但仍低于发展中新兴国家城市化率60%,离发达国家城市化率80%的水平差距更大,城镇化仍滞后于工业化。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可以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步伐会不断加快,它将继续创造需求,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消费品市场扩张两方面大量消纳工业化产品。同时,将产生巨大的收入增长和消费转换效应。

(四)居民已具备较强购买力,并将逐渐释放

1.居民消费已进入一个较高层次,具备较强的购买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居民经过不断的勤劳致富、勤俭节约,财富不断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且随着消费观念的逐渐改变和消费能力的提高,结余购买力有了巨大提升,且已逐步进入释放期。

2011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部分大城市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如深圳、上海、广州,进入了消费的加速转型期,未来消费市场的总体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和财富的不断积累,东方人特有的量入为出的节俭习性,积累了相当丰厚的物质财富,为当前扩大消费需求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证和巨大的潜在购买力。加之消费者习惯靠收入和储蓄支撑消费,而非透支明天的钱来支撑今天的消费,消费者有足够的能力或实力支付日常消费需求,应付不时之需。

2.居民储蓄将成为支撑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1979-2010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年均增长25.5%。城镇居民人均储蓄率从1990年的15.2%上升到2010年的29.5%。目前我国人均储蓄额已超过2万元人民币,与美国人均欠银行1.5万美元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居民后顾之忧大为减轻,加之消费政策到位,消费环境优化,如果引导正确,居民只要把昨天挣到的钱从储蓄中花出一部分,储蓄率下降几个百分点,其对消费需求的增长将起重要的拉动作用。

(五)居民消费仍具有一定的优化空间和需求潜力

1.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与消费总量的比重仍不相称。据统计,201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19.6%,但消费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偏低,尤其是居民消费支出总量在世界的位次远低于GDP总量的国际地位。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年,我国人均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为879美元(按2000年价格),而2009年世界平均水平为3625美元。

2.居民消费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迅速增加,但与国外相比,一些耐用消费品如汽车、通讯产品等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存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据联合国统计,2006年美国每百人汽车拥有量78.8辆、固定和移动电话拥有量134.6部,日本分别为57.9辆和122.3部,韩国分别为31.2辆和139.8部,印尼分别为4.3辆和34.9部,俄罗斯分别为20.9辆和111.6部,而我国分别为2.4辆和62.6部。

3.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存在优化空间。与城市相比,农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偏低。2010年底,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111.8台,是城镇居民的81.4%;拥有洗衣机57.3台,拥有移动电话136.5部,二者均占为城镇居民的一半左右。与城市相比,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住房、衣着等消费空间更大。

城市家电市场也有较大发展空间。尽管目前城市大部分耐用消费品已趋饱和,但新的增长点如正常更新、购房带动、新婚添置、升级换代等仍会不断涌现,尤其是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大大拓展了城镇家电市场。

二、阻碍消费扩张的因素

一是消费环境亟待改善。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层出不穷,居民不敢放心消费,消费信心受到一定影响,消费能力自然会缩水。二是较高物价水平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高房价对居民消费产生的挤压效应仍在持续。三是居民财富缩水直接削弱后期消费能力,不利于消费潜力的有效释放。

要实现“稳增长、稳物价”的双重目标,必须保持消费的增长态势不变。考虑到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影响,预计今年扩大消费政策的基调将是保持原有扩大消费政策的连续性。既要保持消费支持对象的连续性,对即将到期的扩大消费政策,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接续和替代政策,避免对消费增长动力釜底抽薪;又要保持便利消费政策的连续性,为城乡居民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要保持原有扩大消费政策的连续性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持扩大消费机制建设的连续性,二是保持扩大消费政策动力的连续性。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民生工程投资力度以及提升居民即期消费能力和长久消费信心,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等综合政策措施,充分挖掘我国居民消费潜力,培育消费新热点,着力营造安全诚信的城乡消费环境,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