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畅通的流通体制

来源:中商联专家委 发布日期:2013-12-05

商品流通是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它的顶层设计,既关系“国计”,又影响“民生”,今年七月二十三日在武汉召开的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要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深化改革的取向和任务,也为完善流通体制的顶层设计,提出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设想。本文将结合我国流通体制、商务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看法和设想,供参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中国流通改革缺乏统筹的顶层设计

我们必须看到商贸流通业(商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是改革开放、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之一。从商品市场对外开放,到各种业态和经营形式的引进,发展到资本的输入,以合资、独资和各种股份制大型商业的建立;从价格放开、经营放开、用工放开、工资放开、统购统销政策的调整和以出定进的政策,到大力鼓励进出口贸易、大进大出外贸体制的建立等等。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具有十三亿人口市场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成为世界最大、最有潜力、最受瞩目的市场,这一点必须予以充分肯定。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个畅通、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特别是缺乏稳定、高效、职责分明,以及科学合理分工的顶层设计。中国是一个生产大国、商品大国和贸易大国,担负着极其繁重的商品供应任务,面对着十三亿人口,四亿多家庭,几百上千万个商品,是一个组织商品和服务供应的庞大的“后勤”任务。市场不等于自由化,自由化不等于无序化。不能没有管理,也不可管理过度,既要反对管理缺位,也要防止管理越位,要克服懒政与揽政两种倾向,既不能什么都管,也不能什么都不管。

改革三十年我国商贸流通业的主管机构,都是在不断地变动和调整之中,没有稳定性也就缺乏权威性。改革前的商业部,属于计划经济体系,以分配为主要手段,实行封闭式、垄断式的管理体系。改革后,我们对商业管理机构先后进行五次调整:从商业部改为内贸部,从内贸部到内贸局,从内贸局调整为经贸委的市场司,直到今天的商务部,才基本上回归原来的职能。但由于机构变动、人员调整,职责不清、人才流失,该管不让管,不能管,只能借助于“运动”和“工程”,应对当前出现的问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探索。

中国商贸流通业进入深水区,面临着改革三十年来最严重的挑战,同样也面临着转变方式的机遇,如果说中国商业的发展,前三十年向西,开放、引进、模仿、克隆,推动中国连锁商业连锁化进程,促进业态在逐步完善,那么,今后的三十年应该向东,中国商业要自主、自强、创新、发展,走连锁商业中国化的道路,创新求变,走出国门,推动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二、中国经济发展不缺生产的实现,而缺市场的实现

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发展,关键不在于7%还是8%,在于市场的实现。世界GDP的增长平均保持2%-3%的幅度,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发达国家维持1%-2%、发展中国家平均4%-5%,而我国经济运行维持7%以上,就感到日子难过、喊声四起,甚至难以为继。其根本问题不是增长多少个百分点问题,而在于我们经济不是按订单生产、按市场需要生产,而是按产能生产、按安排就业生产、按预定的计划生产,有相当一部分产品有产值无价值,第一次就在生产部门沉淀下来,一般计算,我们产销率维持96%左右,有3-4个产品第一次在生产部门沉淀下来,没有交换出去。进入流通领域后,由于低质化、雷同化、低档化,只能进行打折销售,有一部分产品的产值不能如数实现,可能1%也可能2%,又一次低值处理,或停滞在流通领域,因此,我国产品运行的正值系统,必须保持在增长5-6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否则,就感到吃紧,出现生产库存、流通库存双积压的被动局面。而大幅度减价处理,使消费在低档次基础上满足,虽然填补一部分需求,但影响正常销售的实现。这就是造成我国经济运行高速度低效益的根本原因。

中国经济问题不是缺产值而是缺价值,缺市场实现;不是缺数量,而是缺质量,缺品牌商品;不缺规模和速度,缺效益。应重视产能结构的合理调整,以需定产,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

市场的实现,是社会价值的最终实现,成交价是买卖双方认可的价格均衡,它意味着产品或服务得到社会的承认。而成交价包括零售价和批发价都是以反映生产成本、生产费用和生产效益及流通各个环节的费用和应得利润的总和(包括国家税收),是一个社会价值综合的表现。只有终端价格的实现,才体现社会价值的实现,从而保证国家税收、企业得利、消费者得益,整个再生产环节得以顺利进行。推进订单经济就是以需定价,保证产值实现或基本实现。在这个基础上的增幅,保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才是真正增幅,有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均衡、稳定发展。因此,当前中国经济要抓好产销率和购销率,而不是速度和规模。

三、商品流通的顶层设计,关键在于理顺关系,明确职责

要建立相对稳定、高效运行的政府商务管理机制,关键在顶层要转变观念,理顺关系,明确职责、科学分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既不能越位,也不要缺位,该管则管、该收则收、该放则放,但不要揽得过多,管理过死。既要克服和防止懒政行为,也要防止什么都管的揽政现象。

第一,企业的事不能做,明确政企分工、划定管辖范围,不越权、不包办、不袒护、不救赎,让企业在市场中赋有它应有权利,承担应有的责任,承受市场应有的风险。

第二,协会的事不要包办做,“政”、“协”要分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充分发挥各种协会自律、自教育、自培训、自评比,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作用。协会既要向政府负责、规范自己的行为,又要代表和反映企业的意向和要求,成为政府与企业沟通的平台和桥梁。

第三,大家的事不要单独做,要严格合理分工,不要越权。流通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极为繁琐的事,涉及到各个部门,既不要越权,也不要侵权,既要尊重分工,又要明确责任、相互支持、协商处理;侵权和推责的事,时有发生,要尊重、协商、理解、支持,促进政府间办事,高效、协调、有序地进行。

第四,未来的事不要急于做,要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差、总量大、人均水平低,与世界强国还有较大距离,不要盲目乐观,进行不必要的攀比,追求世界第一高度、第一大型、第一体量,导致许多商业设施闲置,“借债搞建设,卖地求发展”之风必须刹住。

第五,政府各部门分工应更明确、更科学,只有明确了,科学了,才能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这是建立稳定管理机制的前提条件。比如发改委重在发展、改革、计划和大型项目的审定;而商务部应统一管理商品、负责市场供应、负责进出口贸易;工商局要管市场规范、管准入退出、管食品安全、管价格行为。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应急物资的管理,可在粮食储备局基础上,扩大管辖范围,成立国家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局。

四、不搞运动,按市场规律办事

商务管理要坚持商业原则,按市场规律办事,不搞运动,少搞工程、强化服务,重在调控。我们的社会是商业社会,我们的时代是商业时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充分发挥商业正能量的作用,尊重市场规律,用商业原则,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自由让渡、等价交换、真诚合作、互利共赢是目的。只有自主,才会互信、才能建立真诚的合作;只有自主,才能择优选择合作伙伴,才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而只有互赢,才能保持稳定、持久、良好的贸易关系,促进商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商业形象,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所谓商人、鱼目混珠、真假难辨,是良商还是奸商、是文明商人还是投机取巧、是商的行为还是非商行为、是合法经商还是非法经济等等,只有一条标准,就是看他是否遵守商业原则。

商务管理要按市场规律办事,不搞运动,少搞工程,突出服务,重在调控。以旧换新、家电下乡,这是企业的行为,用财政补贴,鼓励销售,只能达到短期效果,实质上还是停留在运动模式的促销行为,只是暂时有所见效,但透支未来需求,不能起到长期的效果。馒头办、主食工厂、早点工程仍然沿袭了大食堂的思维,企图用财政补贴、政治任务、借用企业的力量,来解决城市人口的早点问题,都值得认真研究,深入探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的多元化、多层次化同样表现在居民早餐消费方式上,不能包也包不下来,只有借助市场力量、自主解决,自我解决、自单位解决。

“工程”是指某一时期的工作重点,不能过多,也不要逼的出,否则,工程就成为没有重点,只搞形式,成为面子工程,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特别是想通过财政支持形式、通过一些大型企业带头来完成某一任务,一来违法商业原则,二来只起到临时刺激作用,三来这种补贴只是“济富不济贫”的做法,只有少数企业获利,而多数企业无法做到。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需要财政支持,才能有序、健康、持续发展,但这种支持只能用于流通基础设施和搭建公用平台上,如物流、仓库、安全和公益性的市场建设,或在税收上给予中小微商业企业的照顾和支持。

服务是商业本职,商业以服务而生,为服务而发展,要充分发挥服务的倍增效应,它直接关系人的素质、生活质量、未来市场和可开拓市场,产生的效应是深刻和长远的。商务管理机关的任务,是突出服务、搞好服务,更好地为全民为基层服务,促使服务常态化、优质化和普及化。

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流通体系

中国流通顶层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一个自由、畅通、安全、高效的商品流通体系。

第一,中国是一个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不是产品没有市场,而是市场没有产品;不是没有显在市场,而是缺乏潜在市场的挖掘;不是缺乏速度,而是缺乏效益;不是缺乏产值,而是缺乏价值的实现。如何根据市场需要,以需定产,推广订单经济,推广产销率和购销率,让产品的价值能够全部或几乎全部在市场实现,在满足消费需要,实现产品增值的同时,完成企业的社会责任。凭计划、凭产能、凭安排就业的生产模式只能造成社会更大的损失,应该成为历史。

第二,中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市场,消费的差异性、流通过程的复杂性、业态的多样性、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生产结构的复杂性。中国经济运行不是没有优势,而是优势缺乏互补;不是商品缺乏流通,而是流通缺乏交流。需要构建大平台,促进大交流,发展大流通、完善大市场,让产销直接见面、买卖双方直接沟通。信息集中交换,拉近距离、促进供求平衡,让产地与销地、生产者、经营者与消费者在同一空间有机结合,建立以商业集群为基础、以横向流通为主体的商品交易大平台。这个平台是依托产业优势、区域特点、交通优越,以信息为引导,以批发为主要形式,建立大小不一,各有特色的多品种、多功能、多业态的商品集合体。

第三,它是依托国家重点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突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区位优势和规模优势,发展国际性的大型批发市场,完善功能,扩大商业集群,形成全国性区域性的内外交流的交易中心,成为中国商品流通体系的支柱,发挥其内联外合的平台作用。

第四,它是建立和完善地方性的商业集群,构建区域性的商品交易中心,建立横向流通、区域合作的流通节点和交易平台,对内集散、对外扩张,成为全国流通体系的节点城市。

第五,是重视每一个城市自身商业集群的建立,提高内聚力和辐射力,奠定城市对外交流的基础。这个集群可能是特色商业街、小商品市场、购物中心或商业结合街。

第六,是扶持和培育大型的、国际性的商品流通骨干企业,对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内发挥市场的引导、主导和示范作用,参与市场调节,发挥在特定条件下的骨干和主体作用。

七、流通体制改革总体目标,是实现商品流通五个一体化

第一,实现横向流通与纵向流通一体化。建立纵横交错、畅通无阻、双向互动、共进共荣的流通体系,依托多层次的商业集群,建立以横向流通为主体,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共赢,以纵向流通为主导,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国家储备、大型进出口流通企业的先导、主导、示范和调节作用。

第二,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以内贸为基础,以外贸为先导,从观念上、组织上、职能上和教育体系上,克服重外轻内,有外无内的倾向,夯实国内市场基础,做实做强商贸企业,让更多的商贸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国际商贸,为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奠定扎实的基础。没有内贸不稳,没有外贸不活,要充分发挥内贸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吞吐作用。

第三,网购与店购一体化。网购是创新型的购物方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网购与店购都是一种经营方式和存在形式,不是取代关系,是一个互补互促、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关系。网购是IT技术在商业的应用,是实现商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各有特点,只有优势互补、科学定位,网购店购互动,建立一体化的立体商业,才能促进共生共赢。没有网络的商业是落后的商业,没有商店的城市是黑暗的城市。

第四,城乡商业流通一体化。农业是十三亿中国人民生活的基础,农产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基础。以城镇化为契机,构建多元化的城镇社会商业,作为中国商品流通基点,完善功能、双向互动,构建联系城乡、农产品、工业品交易的平台。城镇社区商业可以实施五种形式,一是传统集镇社区,充分发挥传统城镇作为农村文化、经济、政治中心的作用,发展三产、集聚农村二产,提升一产,构建新型的社区商业中心。二是批发基地社区,依托现有的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完善商业功能,集聚农业人口,实施面向市场、引导农民进入流通的双向服务。三是城郊型社区,在城乡结合部发展城郊型的商业中心,作为进城打工群体的后勤基地,实行早出进城打工,晚归合家团圆,减少城市压力、消除留守人员的后顾之忧。四是后勤基地型社区,依托大型企业,建立服务型的社区商业,引导农民进入流通,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五是邻里型社区,利用交通与区位优势,构建邻里型社区商业,集聚农村福利事业,托儿养老,以及农村教育的发展。

第五,推行商品与服务一体化。同步发展、互促互动,共同提高。物质商品是生活的基础,服务制度、服务项目是心理的满足,卖商品本身就是卖服务,服务同样是有形的,是商业价值的具体表现,开拓商品市场与开拓服务市场,都是商业职能的具体表现。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黄国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