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商联专家委 发布日期:2014-03-03
农产品流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下面,我就农产品流通工作的形势和任务,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近年来农产品流通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产品流通快速、健康发展,为保障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市场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出现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1.农产品进口大量增加,市场商品来源发生变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用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22%的人口,农产品长期以来能够保持基本自给,还有少量的出口。但是近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开始大量进口农产品,比如大豆、玉米。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耕地面积影响。尽管中央一直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但是各种各样的开发仍旧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虽然有占补平衡的政策,但实际上补充的新田地面积能否赶上被占的田地面积,耕地的质量好坏,都会影响到农产品的生产。
二是供求结构影响。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者对肉类的需求量变大,也会影响到供求结构,例如玉米进口的主要原因是需要大量饲料。
三是贸易谈判影响。随着贸易全球化,中国参加了一系列谈判,其中包括降低农产品的关税问题。进口关税降低以后,我们国家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比较优势,出现了进口国外的农产品的现象。
四是市场价格影响。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国外的农产品价格相当便宜。例如最近有媒体揭露,个别省份在收储国家储备油时,用进口油代替国产油,原因是进口油便宜。这些因素是不能忽视的,并且今后影响范围还会继续扩大。
2.农产品价格上涨已成常态
城郊土地面积锐减,农产品数千公里远程运输,成本增加,损耗严重,种子、化肥、运输燃油等对外依存度提高,进口价格持续上涨;大幅提高城镇最低工资,波及农业劳动力的人工成本;进城卖菜农民不能享受市民公共服务,推高生活成本;公益性设施严重缺乏,政府没有抓手。由于这些原因都是很难逆转的,所以农产品价格上涨成为一个常态。
3.农产品安全成为重要关切
消费者的关切由“价格”发展为“品种”,再发展为“鲜度”,现在主要关切“安全”。中国人对农产品品种要求极高,我国对蔬菜的需求远远超出世界上其他国家,“鲜度”,尤其是绿叶菜的新鲜度也是消费者关切的重点,现在食品安全已成为消费者的重要关切。
4.农产品流通业态日新月异
除了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之外,如今出现了农超对接、大篷车等新型流通业态。此外尽管业界存在争论,但电子商务、网购生鲜蔬菜的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所以,农产品流通业态也早已改变了从农民→批发市场→消费者的流通形式。
二、农产品流通面临的任务
总体看,中国经济正在打造“升级版”,农产品流通也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由传统的组织商品交易,转变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二是由传统的实现商品价值,转变为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三是由传统的满足市场需求,转变为发掘需求、创造需要。
农产品流通的任务如下:
1.首要目标是稳定市场供应
就目前而言,农产品流通的要求很简单,就是一定要稳定市场供应,避免出现大幅度的价格波动,避免出现大幅度的卖难和买难。
一是要加强对种养殖生产的指导。从实践经验看,出现大幅度的卖难或者买难,其关键环节在于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可能会加剧或者削弱其带来的影响,但不会成为根本性的影响因素。
二是增强农产品流通的源头调控能力。农产品具有保质期短的特点,在流通的中间环节调控难度很大,所以一定要加强源头调控能力。目前我国农产品源头的调控能力很差,比如冷库,真正产区的冷库很少,导致农产品一旦大批量上市,在源头就缺少调控能力。发达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在生产源头对农业合作社提供支持,但在中国容易出现农产品大规模上市后,源头很难缓解的情况。所以,要增强农产品流通的源头调控能力。
三是地方政府对调控市场负主要责任。过去是要求中央政府负责,例如前几年有些地方出现买难卖难的问题,国务院领导批示后,由商务部来组织协调。但本届政府明确指出,出现买难卖难现象,地方政府负主要责任,要对当地老百姓负责。
2.重要任务是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费用
一是要完善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产销对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农超对接发展到农批对接,最近还出现了农社对接,这些都可以实现,都可以发展,是提高效率、降低费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二是加强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从海南直接运到北京距离比较远,中间必须要中转一下,比如到寿光或者到湖南的马王堆。因此,这些物流节点的基础设施,如周转冷库、加工等设施都需要加强。靠企业自身做固然很重要,但是有时企业能力不够。所以,政府应当对农产品物流节点加强投入和支持,例如采取补贴等,也可以由政府出资建一些设施租给企业来用,当前这种物流节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应当加强。
三是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
四是完善“营改增”等政策。以近期国务院推进的“营改增”为例,从主体看,对服务业是利好的效益。但是运输的费用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运输企业反映,通过“营改增”反而增加了税收支出,其原因在于抵扣。例如现在的过桥费、过路费不能抵扣,不符合“营改增”的要求。诚然,政策设计时考虑了倒逼企业做大做强的导向,但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从事农产品运输的大多是小公司、个体户,不能因改革影响他们的收入。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政策也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3.努力方向是培育新型中介组织
中国的问题在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究竟生产发展到什么规模可以与大市场对接呢?从国际经验看,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永恒的主题。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阿根廷,当地的农场主有几万亩地,仍然无法和大市场对接,面对一些国际的连锁组织根本无法对接。例如德国,一个州的农产品全部卖给麦德龙,数量仍然相距很大。所以对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问题,要有一个新的视角,不是农业组织规模搞大就能对接。从中国来看,正在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但是,很多专业合作社都是只搞一个品种,使得品种受到了限制,而且由于受合作社体制影响,很多专业合作社都是区域性的,一个县的社或者一个乡的社,但其面对的超市商业是跨地区的甚至于跨国的。所以,无论是生产规模、品种,还是产品竞争力都远远不能匹配大型超市的需求。
现在,国内很多农产品经销企业,专业的批发商,由于跟农民缺乏经济利益的直接联系和制约,往往有时候对农民利益考虑不够。比如农产品价格下跌时,作为中介机构,非但不支持农民,反而压价收购,使农民雪上加霜。目前,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社不是农民自己的组织,专业经销商往往跟农民没有直接的利益联系,考虑农民的利益不够。
从发达国家来看,新型的中介组织是值得中国借鉴的。专业合作社一定要尽快做大、做专、做强,搞多品种,同时可以搞联社。另外,要排除地区限制,要做大,更重要的是农产品经销企业应该向国外的农业合作公司方向发展,把购销关系转变为服务关系。在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机构,有些欧洲的农业服务机构有政府支持,像其他一些国家完全就是市场化,两种模式的做法都是类似的。企业跟农民的关系不是简单的购销关系,是服务的关系。不但跟农民签订长期的合作合同,而且给农民提供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有的农业服务公司还给农民提供融资和小额贷款的服务,并且给予全程技术指导,提供市场信息和产品质量安全服务。因此,农业合作公司承担了政府的很多职能,由于利益关系,这种公司做得都很好。比如我们考察过一些农业服务公司,先向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民不用付钱或者付很少的定金,用产品来归还。所以,经销商对产品的质量、品种、规模非常注重,卖不出去了,就要承担重大的损失;在巴西、阿根廷这些国家,农业服务公司派技术员到地里去跟着,检查农民的农药是否使用正确,用量是否合适,是否在上市前几天停止使用。因此,这样的产品一般都能有质量安全保证。
另外,国外这些农业服务公司的老板,认真研究市场的行情,把最近十年国家农产品的变化需求反复研究,研究得非常深入,向农民提供的指导就比较有针对性。公司只提供支持,但是不负责销售,农民自己到市场上去卖。有些做得规模很大的农业服务公司,有几十万亩基地,除了跟超市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之外,企业还搞一些小超市,建立合作关系,这样就增加了企业的谈判能力,防止超市压低进价。
总之,中国要想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靠专业合作联合可以起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最终还是要靠流通企业发挥作用来解决,但是在中国如何做还需要探索。
农产品流通在中国永远是一个朝阳产业,永远不会成为夕阳产业,因为人总是要吃菜,总是要吃肉的,而且越吃越多,越吃越好,越吃越精。因此,国家在这方面还要做大量的研究,我也希望企业能够把这个产业做得更好!
(商务部内贸专家委员会主任、商务部原部长助理 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