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从改善供给角度重构经济增长新动力

来源:中商联专家委 发布日期:2014-04-22

 

经过近30多年经济增长的量变积累,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长期以来存在的短缺经济的束缚被彻底打破,买方市场特征日益明显。在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方面,不少人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增加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上,往往忽视了在商品市场数量供应过剩的状况下,如何进一步改善商品供给质量尤其是增加有效供给。事实证明,越是商品供应充裕,越需要注重和迎合消费需求的多种变化,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不断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使产销协调和供需衔接,从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供给与需求相互依存,国内有效需求最终决定各主体(个人、企业等)的供给能力,但企业和个人有效需求的扩大,最终还是要由其供给能力决定的。虽然需求对供给有重大影响,但各种主体的有效需求都取决于其支付能力或购买能力,而支付能力或购买能力取决于其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又取决于其生产率,生产率又取决于其供给能力。

    目前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存在着供应短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从制度上限制政府干预经济的动力和能力,促使企业等微观主体内生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并实现生产要素基于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要放宽准入、反垄断和结构性减税,以打破垄断、鼓励竞争为突破口,清除不合理政府收费和结构性减税为杠杆,减小供给成本,扩大消费市场,增加供给数量,满足消费需求。

一、供给能力大提高,商品和服务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的35年,是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为增强的35年,也是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升到世界前列的35年。

1. 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迅速启动,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原煤产量达到36.5亿吨,比1978年增长4.9倍;粗钢7.2亿吨,增长21.8倍;水泥22.1亿吨,增长32.9倍;汽车1928万辆,增长128.3倍;家用电冰箱由1978年的2.8万台增加到2012年的8427万台;彩色电视机由0.4万台增加到1.3亿台。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从无到有,2012年产量分别达到11.8亿台和3.5亿台。35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已达到17.6%。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迅速成长起来。2013年大陆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达89家(含香港),比2002年增加78家,总数位列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带动下,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2.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还为工业化快速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

3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产量,不仅成功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质的提高,而且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58958万吨,比1978年增长93.5%2004年以来实现“九连增”,连续6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的水平;棉花产量684万吨,比1978年增长2.2倍;油料产量3437万吨,增长5.6倍;糖料产量13485万吨,增长4.7倍;水果产量24057万吨,增长35.6倍;水产品产量5908万吨,增长11.7倍;肉类产量8387万吨,比1979年增长6.9倍。2011年,谷物、肉类、籽棉、花生、茶叶、水果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列第二、三、四位。从人均水平看,2012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36.5公斤,比1978年增长 36.9%;人均棉花、油料、糖料、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5.1公斤、25.4公斤、99.8公斤和43.7公斤,分别增长1.2倍、 3.7倍、3.0倍和8.0倍。

3. 能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逐渐成为能源消费大国,与此同时,能源生产能力也不断提升,能源自给率保持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经济安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3.2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4.3倍,年均增长5.0%。同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5.6%,与能源生产增速的差距不大,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以上。能源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量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 3.1%提高到2012年的10.3%

4. 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1978年前我国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偏低,发展相对滞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随着国家对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逐渐深化,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31407亿元,19792012年年均实际增长10.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年均实际增长9.5%,批发和零售业年均实际增长10.5%。在传统行业持续增长的同时,金融、房地产、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金融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6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8723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2.8%;房地产业由80亿元增加到29006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1.3%。近年来,信息、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增强。

交通运输设施日益完善。35年来,我国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运输能力不断增强,运输效率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撑了各项产业的发展。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万公里,比1978年增长88.8%,居世界第二位;公路里程424万公里,增长3.8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328万公里,增长21.0倍;输油(气)管道里程9万公里,增长9.9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66.5亿吨,增长32.5倍,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一些现代化交通运输设施从无到有,增长迅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尚无高速公路,2012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9.6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动车组,标志着我国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高铁运营里程达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邮电通信业突飞猛进。35年来,我国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种类不断丰富,推动我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邮政营业网点由1978年的5.0万处扩张到2012年的9.6万处,增长92.6%;邮路总长度由1985年的142万公里提高到586万公里,增长3.1倍;2012年,全国通邮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9.1%。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由1978年的0.2万路端提高到2012年的1580万路端,增长8479倍;局用交换机容量由406万门提高到43749万门,增长106.8倍。固定电话用户由192.5万户提高到2.8亿户,增长143.5倍;电话普及率由1978年的每百人0.38部提高到2012年的每百人103.10部;移动电话业务从无到有,手机已由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奢侈品变为现在的生活必需品,2012年普及率达到每百人82.50部,几乎达到了所有成年人人手一部的水平。互联网设施迅猛发展,互联网普及率由2002年的  4.6%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42.1%

总之,多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使供给能力大为增强,供应市场的商品品种、数量增多,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市场上吃穿用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品种更加丰富多彩,极大地满足了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二、过剩状况下仍要高度重视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供给与需求要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般而言主,有效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供给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最终需求;二是供给质量不优,影响最终需求;三是供给成本太高,抑制最终需求。从目前情况,国内市场已不存在供给数量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商品质量和服务不优以及有些商品价格高抑制消费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最终需求。

近年来,我国在扩大内需中主要采取了通过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需求、通过增加收入提高消费需求、通过消费信贷和消费刺激政策扩大企业和个人的消费需求、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消费预期等措施,这些都对直接扩大国内需求起到了积极效果。

众所周知,企业和个人有效需求的扩大,最终是要由其供给能力决定的。原因在于虽然需求对供给有重大影响,但各种主体(个人、企业等)的有效需求都取决于其支付能力或购买能力,而支付能力或购买能力取决于其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又取决于其生产率,生产率又取决于其供给能力。

    具体说来,企业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提高能满足市场需要的有效供给能力,即提高竞争力,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才能赢得客户和市场,才能提高效益和收入,才能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个人也是如此,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不断提高能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有效供给能力,即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获得好的工作,取得较高的收入或待遇,才能增加消费和投资需求。

    综上所述,供给与需求相互依存,但国内有效需求最终决定于各主体的供给能力。按照经济理论界中供给学派的观点,提高企业和个人的有效供给能力或竞争力,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减税特别是降低边际税率,调动企业积极性;削减政府开支,放松政府管制,减少政府干预,赋予企业经济自由;稳定货币增长。

 2. 重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力

    根据马克思生产与消费理论,生产决定消费,不仅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消费的方式,而且还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但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目的和生产的动力,而且调节着生产,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

应该认识到,不同时期两者的相互关系和力度不一致。在经济过热时,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只能反作用于生产,且反作用力较弱。反之,在经济低迷和萧条时,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就明显减弱了,从一定程度上讲,消费还会对生产产生比较强的决定作用。尤其是消费需求疲弱,消费市场持续低迷时,会给企业生产和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从事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与经营的企业,会由于需求不足而陷入严重的困境。

对我国来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己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消费需求也从生产导向转向了消费导向,生产、投资、产品供应等已不再完全由生产企业和政府说了算,而是由市场和消费者说了算。如果仍然一味地依靠生产和投资拉动经济,而不发挥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注重消费者权益,显然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也是很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而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生产环节是经济运行的基础环节,生产什么才可能消费什么,扩大消费须率先打破制约消费的生产“瓶颈”。打破这个“瓶颈”,不仅要求生产环节始终坚持以质取胜、以信取胜、以新取胜,适应消费升级新形势谋求转型,真正生产出质优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而且还要将生产、消费放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一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中来考量,尤其要从交换环节上下功夫,管好进入消费市场的“准生证”,真正把不合格的产品挡在市场的大门之外。

当前,启动消费,激活需求,已成为当前“稳增长”最重要、最紧迫的一项工作。如果消费不能有效启动,需求不能迅速激活,即便依靠投资拉动能够使经济企稳回升,但基础也不扎实,可持续能力不强。如果消费增长中的一些约束因素不能尽快消除,甚至蔓延,将对消费的可持续增长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三、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仍在制约消费潜力的有效释放

1.商品质量对消费的“瓶颈”影响不可低估

    长期以来,食品质量问题一直是人们老生常谈的话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人民群众在吃饱穿暖之余更关心的是怎样吃的更安全,生活的更健康。然而,近年来恶性事件却频频出现,尤其是自去年以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接连不断,此起彼伏。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12年全国共受理食品安全举报案件达141031起,涉案金额达8.6亿元。在食品生产经营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使居民觉得防不胜防,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

屡次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提醒我们,生产、流通环节的障碍同样不容疏忽。不断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使消费者对其产品或行业失去信心,导致其需求萎缩,小则让一个企业产品销售受挫,企业破产或倒闭,大则波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对相关行业等产生了巨大冲击,也对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影响集中在饮食习惯、出行旅游和卫生习惯等三方面:一是减少了外出活动和就餐的次数;二是一些居民减少了去商场购物次数,减少了去公园、影视院等公共场所的次数,相应消费减少,影响到服务业的发展;三是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市场宰客,事故频发等使一些居民取消了出行计划,对旅游业产生较大影响。

食品质量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经济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高,消费者对产品的技术含量、性能、品质的要求越高,生产、流通环节出现问题对扩大消费的制约十分明显。生产环节是经济运行的基础环节,生产什么才可能消费什么,而在目前形势下,消费对生产流通也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扩大消费必须率先打破制约消费的种种“瓶颈”,彻底消除生产、流通领域里的梗阻,真正把不合格的产品挡在市场的大门之外,尽快建立一个使居民安心消费和放心消费的环境,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

2.服务质量不高直接影响消费增长

    近年来,我国网购交易量快速增长,而网络销售食品的质量监管比传统商业难度更大,因为食品进货渠道不明、食品宣传不实、储存运输不规范、食品安全事件追溯难、售后维权难等产生的消费纠纷屡屡出现。据全国消费者组织受理的消费投诉显示,2012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网络购物投诉20454件,其中合同类投诉最多,7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