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商联专家委 发布日期:2014-07-16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的服务业发展也取得了良好态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但是,当前我国经济出现了增速放缓。在这种背景下,作为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重要标志的服务业会如何变化,服务业的变化又会如何影响我国的就业,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服务业发展及变动情况
1.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的经济形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有所减缓。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开始进入中速增长的通道中。从短期来看,自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增速下滑。而就产业结构而言,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逐步由“二、一、三”格局转变为“三、二、一”的格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措施给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提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服务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
我们通常所说的服务业与第三产业概念交替使用,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一般将服务业视同于第三产业。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1978年的872.48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204982.32亿元,上升了233.94倍;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的增幅分别为45.21倍和125.30倍,均低于第三产业。
而就服务业行业内部而言,第一是金融业的产值增幅最大,2004 - 2010年间的增幅为289.04%,其次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排在第三位的是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的产值比重最大,2004—2010年间均在20%左右,其次为房地产业,第三为金融业。
从世界各个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发展历史来看,其服务业的发展大概分为三个阶段: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为重心的第一阶段,以金融保险、房地产为重心的第二阶段,以娱乐、医疗保健、教育等知识型和公共服务为重心的第三阶段。将我国服务业发展状况与国际上服务业发展的这三个阶段比较而言,我国的服务业发展也遵循着这三个阶段发展。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将进一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
3.
随着服务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1978年的4890万人上升至2011年的27282万人,上升了4.58倍。就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率而言,在1994年前,基本上呈现大幅度波动的状况,最高峰值出现在1990年的18.26%,最低值是1989年的1.97%;1994年后基本上呈现平稳震荡,小幅下降的趋势,平均保持在3%左右,也有个别年份在1%左右。尽管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与年均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增加程度相比,仍然不够理想,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服务业就业增长率的减缓,不利于总体就业的增加。就行业内部而言,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就业比重较大。
4.
服务业产值与就业人数变化呈正相关关系,服务业产值和就业人数的增长率波动基本一致。从服务业产值和就业人数的增长率来看,两者的增长率基本上呈现相同的波动幅度,但是服务业产值的波动幅度要大于就业人数。这也印证了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只有服务业经济增长,才能有效促进其就业人数的增长;服务业就业的增长,也促进了服务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可以看到,在1990—2004年期间,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均要高于第二产业,2005—2007年由于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吸纳大量就业人员,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低于第二产业,但2008年后,第二产业下降,第三产业抬升,两者已趋于接近。因此总体来看,在当前我国经济产业结构条件下,第三产业发展的就业弹性总体上要大于第二产业,应当也已经成为拉动就业最大、吸纳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未来促进就业的经济着力点也应侧重于发展第三产业。
二、我国服务业变动和就业的机制分析
产业变动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总结为三种方式:直接就业机制、间接就业机制、结构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1.
服务业的直接效应,也可以称之为显性机制,是指因服务业自身的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长,这是对吸纳就业最直接的效应。衡量的指标可以用就业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也可以用就业弹性等指标。
从就业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指标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比1978年下降了35.7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增长但是保持了相对稳定,从1978年的17.30%上升至2011年的29.50%,上升了12.2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绝对就业人数提前达到峰值并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效应新技术产业逐步下降;在这些年间,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份额却迅速增长,从1978年的12.18%迅速上升至2011年的35.70%,就业人数增长了4倍多。以上这些数据说明,从劳动力就业的绝对量和劳动力就业的相对份额两方面来看,我国服务业对就业都具有显性和直接的效应。
2.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变动影响就业的机制还表现为隐性地、间接地通过种种途径强有力地来促进就业,这种间接隐性机制主要是通过知识和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体现出来的,主要表现在拉动就业的乘数效应、服务业产业波及效应、劳动力供需配对效应、改善民生效应等四个方面。
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一般而言,绝对消费数额高的主要是那些收入更高的人群。而服务业恰好是这样一个部门,其为就业人员提供极具吸引力的高工资。以2011年数据为例,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额度前三位的均为服务业下属的行业,其分别为金融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其平均工资分别为81109元、70918元和64252元,金融业的平均工资是农林牧渔业工资的4.17倍。
服务业的波及效应主要包括配套需求引起波及效应和典型示范形成波及效应。在配套需求引起波及效应方面,是指人们在消费、投资等活动中有其他的引致需求,需要商家来提供服务并满足这种需求。比如奥运会的召开给一个国家带来旅游、广告、商业等经济效益,韩国汉城奥运会带动韩国经济腾飞、产业结构优化就是一次很好的实例。在典型示范形成波及效应方面,现代服务业往往形式很新颖、知识含量高,能够带动一大批新的产业兴起。如网上银行的兴起,给后来兴起的手机银行的服务等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劳动力供需配对效应主要表现为人才结构的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优化两个方面。一方面,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多的需求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由此会导致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和对不同层次劳动力需求的转移;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如人力资源市场等中介能够集中工作岗位供需双方的信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求职者的搜寻成本,改善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提高就业率。
服务业具有改善民生的效应,以当今社会关注度很高的养老服务业为例进行说明。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1.19亿,占全国人口的8.92%,且以年3%的速度递增。老年人口的递增和老年人口的高龄化,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很多子女已经无法按照传统的模式那样去赡养老人,养老服务业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另据全国老龄委的专题研究数据显示,按照就业人员与有需求的老年人数1﹕10的比例计算,2006年城市居家养老大约需要180万服务人员,预计到2020年会增加到65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0多万个就业岗位。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稳定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3.
就业总量的扩张和就业质量的提高需要就业结构的改善和资源有限配置两者相结合。而合理的就业结构,特别是服务业就业结构是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重中之重。
根据资源要素的集约程度,服务业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在数据可获得性以及选取地区代表性的基础上,选取了广东省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代表省份,在本文中进行典型分析。广东省作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第一大省,近几年其服务业内部结构是有所变化的,虽然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据其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的60%以上,但是这一比重是逐年下降的;而资本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比重则由2005年的10.82%震荡上升至2011年的11.65%;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从业人员比重由2005年的24.39%上升至2011年的 25.52%。这说明广东省是制造业大省,其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从业人员较多,但是随着产业转移,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其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从业人员也逐年增长,占服务业总从业人员的比重也上升。
三、经济增速趋缓对服务业就业岗位增加的影响
1.
2010
2.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服务业的分类,其将服务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在可获得数据的服务业的各个行业中,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包括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经济增速放缓的2011年,服务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岗位增减的变化幅度比较大,其中波动最大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努业,其在2011年2月降幅为3.34%,其原因主要是春节期间的季节性缺工导致的。岗位增幅最大的是住宿和餐饮业在2011年的7月,其增幅为2.91%,这主要是因为夏季是旅游旺季,对住宿和餐饮业岗位的需求比较大。
服务业资本密集型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长期趋势来看,这两个行业的岗位变动都比较平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岗位波动基本维持在1%以内,而房地产业除了2010年3月的5.04%、2011年7月的2.67%和2013年6月的8.59%波动较大之外,其他均在2%的波动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经济增速放缓的条件下,对服务业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岗位数比较平稳地发展。
服务业知识密集型行业主要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服务业知识密集型行业除了个别月份波动幅度较大以外,其波动也比较稳定。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但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特别是以生产服务和部分生活服务为主的服务性行业在拉动就业方面具有优势,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就业具有直接和间接以及结构优化作用,经济增速放缓对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行业的就业影响较大,而知识密集型行业对于就业的吸纳能力远远大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
针对我国服务业促进就业的特征,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一,调结构,实现经济和就业的良性互动。
在宏观方面,要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对于需要金融支持的企业,增加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金融部门改进服务,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等;对于受贸易摩擦、国际汇率等影响较大的企业,适时采取税收减免等保护措施,并给与摩擦时的援助,避免这些企业就业岗位的减少。
第二,充分发挥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就业效应,但根据经济的发展保留并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
政府要制定中国的知识发展战略等,以大力推进知识经济、技术创新、优质服务等;在微观上,政府要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和创新,鼓励先进企业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实现各企业之间的互动和知识共享传播。但在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同时,也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地改造劳动密集型行业。
第三,大力挖掘服务业就业的间接隐性效应,鼓励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满足配套需求,改善民生效应。
服务业的间接效应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未来服务业拉动就业的一种演变趋势,一种方向。所以政府要鼓励生活型服务业的发展,满足生活中的各项配套需求,做好公共服务,在拉动就业的同时,提高民生效应,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第四,出台复合扶持政策,创造宽松发展环境,促进服务业向第三阶段转型。
目前我国正处于服务业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型时期,政府需要给生活型服务业出台符合的扶持政策,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加强生活型服务行业的规划,科学引导生活型服务行业的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 曹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