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稳中求进 流通先行

发布日期:2012-07-18

【来源:经贸参考第9期】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车市、股市、房市与出口等形成的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诸多要务中,我们建议:稳中求进,流通先行。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交换是分工的原因。商业,就是从事商品与服务交换的产业。流通连接生产与消费,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现代流通业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神经,起着引领经济、决定生产、满足需求、促进消费、保障稳定的重要作用,也是贯彻以人为本方针,建设和谐社会的“安全基石”。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业发展较快。规模快速扩大,结构逐步优化,水平不断提高,业态日益丰富,贡献十分突出。2011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超过18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总额45万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约3.6万亿美元。2010年国内贸易各行业就业总人数突破1亿人,其中城镇就业达7500万人。国内贸易税收约1.4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18.6%。我国流通业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流通业还有很大差距。

  首先,从流通规模和人均消费水平看,差距很大。201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万亿元人民币,市场规模虽然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但只相当于位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同期商品零售总额(包括餐饮业)的三分之一;人均消费1.17万元人民币,只相当于美国人均消费1.46万美元的九分之一。

  其次,从流通企业规模和市场集中度看,差距很大。2010年中国最大零售企业苏宁电器销售额为1562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球最大零售企业美国沃尔玛4050亿美元的十六分之一;中国近几年“零售百强”销售额合计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为11%左右,而美国“零售百强”占全美商业零售总额35%,其中沃尔玛一家就占8%。

  第三,从流通企业的组织化、国际化程度看,差距很大。欧美发达国家大型流通集团均已实现连锁化、国际化经营,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乐易购等均为跨国经营的大公司,欧洲国家商业连锁经营企业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例达60%以上,美国则达80%。中国商贸企业除个别餐饮企业和少数商品交易市场到境外开设门店和市场以外,基本上还没“走出去”。限额以上企业连锁经营额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

  第四,从流通效率看,差距很大。据国家统计局资料,这几年我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流动资产年周转次数为3次,而日本2001年以来非制造业(包括批发业、零售业)流动资本平均周转次数为15次至18次;中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库存商品总额占全年销售比重为7.38%,而美国、日本、德国非制造业(含批发、零售业)同样指标是1.14%至1.29%;2010年中国全社会物流成本占当年GDP比重为17.8%,而西方发达国家同样指标为8%至10%。

  同时,我国流通业还存在着体系不健全,税费负担重,秩序待规范,政策不宽松,流通人才、科技、基础设施、法制与诚信体系建设薄弱等问题。

  我国流通业发展中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差距,是相当一部分领导在决策时仍然存在“重生产,轻流通”的惯性思维。即便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包括流通在内的服务业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指标、并在国务院已经制定了若干积极推进的政策之后,仍未采取配套促进措施,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流通企业是实体经济。差距大,说明潜力大。随着“十二五”规划和扩大内需战略的有效实施,我国消费结构将继续提升,消费规模将持续扩大,如果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年均增长15%的速度,2015年有望达到32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将位居世界前列。加快我国流通业的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向。在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也是稳中求进的必然选择。我们将就这一重大主题,连续提出系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