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1-04-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16301元,这是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扣除价格因素后,同比实际增长7.8%,“跑赢”CPI同期5.7%的涨幅2.1个百分点。
“小康收入”看上去达标了,“小康生活”却打了不少折扣――抛开数据,细观感受,很多普通百姓都感叹,经济驶入“超车道”,物价登上“快车道”,这样的速度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能追赶得上的。
“十二五”开局之年,宏观调控向高房价开炮,与高物价过招,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做好了一定的减速准备。在今年“保八”目标不变的基础上,我国“十二五”经济增长目标锁定7%―― 一改多年延续的“老八路”(即增长目标每年都设定为8%,物价目标不能超过5%)。
时至年终,物价“拐”了,房价“拐”了,有关“宏观政策是否也要‘拐’”的预期再次露头。这种惯性思维也使投资者陷入了摇摆不定的纠结之中,在当前全球经济减速背景下,一些人为经济结构调整而执行的政策,时而拍手叫好,时而心存怀疑。
衡量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进程中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点,是决定宏观政策走向至关重要的因素。
那么,在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着力点发生改变后,我们还要苛刻地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吗?
在欧美经济大病一场,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背景下,我们又该怎样看待宏观政策的微调?
带着上述问题,“上证面对面”邀请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以理论视角,从现实入手,探寻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政策目标区间和政策机制的关系,帮助投资者更为深入地理解“十二五”宏观政策转折点的深刻内涵。
现状 与高物价过招
稳增长VS防通胀 谁向谁靠拢?
上海证券报:GDP同比增长9.4%,CPI同比上涨5.7%――不久前,国家统计局披露的前三季度宏观经济答卷,还是相对靓丽的,但市场并没给予热烈的反映。特别是此前糟糕的股市表现令投资者愈发期盼宏观政策再次放松。一般而言,中国经济增长和通胀之间有什么对应关系?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增长区间明确,控制通胀任务明确的背景下,宏观调控政策应有何相应变化?
张平:从理论角度出发,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方程,能大致模拟中国宏观政策目标区间,以此来判断调控政策是非常有效的。
经济增长在7.8%-10.4%,为潜在增长的均衡区间,对应的物价水平为0-5%;而最为安全的经济增长和物价区间多年来分别定义在8.5%-10%,1%-4%。
政策界限依区间而定――低于8.5%,经济需要激励;低于8%就会伴随着通缩,强激励;低于7%则被视为“硬着陆”,需要强烈刺激政策。与之相对,高于两位数则经济过热。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基本不太关注经济增长速度,转而严格控制通货膨胀――通胀水平超过4%趋向5%时,宏观政策开始微调;超过5%,宏观政策紧缩;趋向10%,强烈紧缩,并采取冻结物价等系列行政措施。
以现实经验来看,1997年至2002年调控的“软着陆”区间是“七上八下”。2004年到现在,经济增长明显加快,“两位数”增速屡见不鲜。总体而言,“十一五”期间,宏观政策对经济增长率的下限比较敏感,于是有了“保八”的提法,又比如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低于7%后,强力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