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1-06-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顶层设计”提出的背景是什么?您如何评价30年改革的模式、特征及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周天勇: 总体来说,以往30年的改革有如下特点:首先,经济学意义上的边际效率比较大,往往一些较小的改革就能够产生非常显著的效果。其次,改革初期受益的人多,比如农村的农民、工厂的工人,由于承包制的改革,收入有显著提高。最后,改革比较容易,除了下岗分流改革有些难度,其他改革的推进都比较顺利。
同时,过去的改革也存在问题。第一,一些改革互相不关联、不配套,有的改革受其他方面的掣肘。第二,各个部门各自为政,没有整体的统筹。第三,缺乏阶段性筹划,没有改革步骤、次序和时间表上的安排。第四,改革遇到既得利益的阻力越来越大。所以,现在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整体统筹,就需要“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战略,要对各个部门的改革进行统筹配套,在时间表上进行设计。同时,顶层设计要有强大的权威性,把各方面利益协调起来,不能因为部门利益使改革受阻。
汪玉凯:中央在十二五规划中,突出强调了对改革的顶层设计,既在情理之中,也体现了高层的战略思维。应该说,经历了30多年的中国改革,我们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具体说,无论是改革的发展逻辑、改革的内在结构,还是改革面临的问题等,都需要我们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解决一些带有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从而使攻坚阶段的改革有实质性突破,否则,一旦改革真的进入一个相对停滞的“胶着期”,就会增加改革的社会风险。
中国的改革是以政治上的拨乱反正起步、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干展开的。尽管改革的内容广泛,涉及领域众多,但其他改革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或开辟道路的特征还是很明显的。
然而,到了2005年后,情况似乎发生了某些变化,其重要表现就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一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也越来越困难。基于此,2005年中央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做出了“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的判断。这意味着,改革的发展逻辑发生了明显变化,政府改革被历史地提上了重要议程。
《21世纪》: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障碍在哪里?改革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汪玉凯:从改革的内在结构看,中国的改革无疑是全方位改革,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位一体。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在实践中明显地感受到改革的内在结构有不匹配、不平衡的问题。其中社会改革的短板效应尤为明显。因为,当社会建设和社会改革不能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即使再好的经济改革方案,也许都无法有效实施。如何使改革内在的结构更加合理、平衡,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
周天勇:增长方式的转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体制问题相互交织。首先,体制上一直对城市化有所犹豫,这就使得农民在城市无法落户,那么农业规模怎么扩大?城乡差距怎么缩小?农民怎么富起来?这都没办法实现。转变增长方式是要少消耗、多产出、低排放,这就涉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占比的根本调整,要提高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就业人口。而现在农村人口居住很分散,服务业的发展也受约束。其次,对地方政府来说,只有发展工业才能在GDP和政绩上迅速见效,而服务业都是中小企业,见效慢。最后,税收、资源价格等方面的政策环境对服务业发展也不利。所以,长期以来,我们的发展方式转变面临困难。
顶层设计的实现路径
《21世纪》:从行政管理体制的角度,“顶层设计”是否需要对现有的决策机制进行改革?抑或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