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0-01-29
【来源:南方网】
这次金融危机使得内需的问题更进一步突显出来,但有关内需的话题该说的似乎都说了,而有关的政策似乎收效甚微,内需不足的情况看不出有根本性的改观,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消费不足在于购房支出过大
要弄清楚中国消费问题的症结,需要注意一个现象的存在,这个现象可以叫作“中国消费悖论”,即微观消费热与宏观消费冷的并存。
从居民消费这个微观层面来看,消费不但不能说冷,而且可以说是相当的热。对于这一点,从居民家庭负债的情况也可以看得出来。根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09年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为4.4万亿元,2009年上半年累计新增个人消费贷款6508亿元,比2008年同期多增3920亿元。
在另一方面,宏观的消费冷却是真实存在的。首先,近些年来我国最终消费占G D 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上个世纪80年代超过62%,2005年下降到52.1%,2008年进一步下降到48.6%。其次,是居民消费率不但占G D P的比重不断下降,其在最终消费中的比例也在不断下降,目前仅为35%,远低于国际50%-70%的一般水平。在总的最终消费构成中,政府消费率则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1988年的20.0%上升到2007年的27.3%。相反,居民消费则呈现下降趋势,由1988年的80.0%下降到2007年的72.7%。
宏观消费冷,特别是居民消费所占比例不断下降,是否表明居民的收入水平太低,不能支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消费呢?我们当然可以这么说。老百姓的收入过低,这是一个事实,而且是近些年来一个突出的事实。这也是人们经常用来说明收入低与消费不足之间关系的证据。但这个问题必须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和澄清。首先,我们要考虑到,在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中,最终转化为个人消费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人们通常所说的“三公消费”就包括其中。其次,还要考虑到,在企业的成本中包含的隐性个人收入和个人消费所占的比重也会远高于其他国家。因此,居民实际消费的总量可能明显高于现在的35%的统计数据。
如果说目前我国的消费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不足”,那宏观消费不足的问题又怎么解释?
要客观评估最终消费占GDP比重过低的问题,有一个因素是必须考虑的,这就是住房消费。购买住房的支出是人们消费支出的一部分。在支出的意义上,用于购买住房的支出与其他支出是互斥的。根据国内一家机构的数据,居民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对G D P的贡献每增加1%,相应的消费贡献将减少0.28%。如果我们将居民购买住房的支出加入消费当中,消费不足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对目前人们所说的内需不足,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方面,内需不足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也确实是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消费不足的现象也可以部分地理解为是畸形消费的问题,即居民的支出和消费过多地用在了居住,尤其是购房上。带来的结果就是住房消费挤占了其他消费,在产业上的含义就是一业兴旺百业衰。这倒是可以解释我们经济中尤其是内需当中的一些矛盾的现象。但问题是,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还是一种长时期的现象?
改变“一业兴旺百业衰”局面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我就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即中国开始从生活必需品时代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最简单地说,就是从柴米油盐时代进入房子、汽车和家用电器时代。在进入这个时代的时候,我们会面对一系列的新问题,我们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都是和这个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内需不足的问题也是如此。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意味着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可能要经历一个至少20-30年时间的置业时期,这是中国从一个无产社会向有产社会转变的时期,也是一个以房地产为主要载体的财富形成时期,尽管以房地产为主要甚至唯一载体的财富形成过程是比较畸形的。在这样一个时期,除住房以外的其他需求会处于一个高度锁闭的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一业兴旺百业衰”的时代。这个时代是有它的必然性的,但是在中国也有其特殊的原因:我们原来是一个无产的社会,现在开始向有产转变,这个产就是不动产。同时,我们目前又是生活在一个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人们只觉得房子是看得见、摸得着,能给自己提供一点安全感的物质。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加之传统的置房置地观念的影响,就使得房子成了人们生活中最核心的东西。我在网上看过一段话,是一个老太太说的,她告诉儿子:战争年代国家是枪本位,老百姓是金本位;在和平年代国家是金本位,老百姓是房本位。在这样一个时期,人们将可以支配的钱主要用在购房上,而紧缩其他的消费和需求,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
这就是我在这里要提出的“需求锁闭”这个概念的基本背景。现在社会上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呼声很高。这无疑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收入是消费的基础。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收入和消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