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知名专家把脉2010中国经济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10-01-18

【来源:人民日报】

要预防通胀,更要注意滞胀

现实经济是非均衡经济,在非均衡的条件下是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业率和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率的。到现在为止,中国经济仍然处在非均衡状态。

然而,中国跟西方国家情况不太一样,中国经济特点是,到现在为止城乡二元体制依然存在,这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的失业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失业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未包括农民工在内,如果农民闲着没事干,同样不登记在失业率之内。根据这种情况,中国城乡二元体制所造成的就业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如果中国没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就解决不了就业问题。

中国当前固然需要警惕和预防通货膨胀,但更需要注意的是滞胀。国外认为他们的经济增长率2%―3%就行了,每年全国人口的2%―3%退休,留下的空缺就给年轻人创造了足够的就业机会。而中国的情况不一样。我国经济增长率下降到6%以下、通货膨胀率在4%以上,就是滞胀,这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时要慎之又慎。

未来要避免发生滞胀的情况,两个方面需要加强。

第一,就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化建设中,促使农民不断进城,这是扩大内需最重要的因素。城镇化建设是最大的内需市场。我们设想一下,30年之后,我们的城镇化率如果提高到75%,假定人口是16亿,那就是4亿人留在农村,12亿人在城市。为此,我们的城市要盖多少住房、要修多少马路?还有与之相关的水、暖、电的供给,还有医院、学校等设施。全世界其他地方没有这么大的市场和供应能力,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

第二,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会吸收大量的就业人口。我们可以把政策放宽一点,对民营企业该减税的减税,该扶植的扶植,如果每个民营企业能多增加一两个岗位,全国就会增加上亿人的就业。同时,城镇化的推进也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

我国能源成功“危中寻机”

“危机”一词反映了“危”和“机”两个方面。在这场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国的经济实力是增强了还是削弱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结论不难得出。

能源是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这场危机袭来后,能源需求明显减弱,几十年来我国不得不第一次关停了一部分油井。

2008年12月29日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当前的能源形势:“危”中之“机”》的文章。受危机冲击,2008年第四季度每天用电量是85亿千瓦时,到了2009年11月份后,每天用电量达到了110亿千瓦时。进入2010年的头15天,每天用电量最高达120亿千瓦时,这说明“危中有机”的预测是正确的,这也是经济快速复苏的有力证据。

过去一年,我们采取了以下“转危为机”的措施。

第一,着眼长远发展,着力拉动内需增长。我们按照出手快、出拳重的要求,两年来开工了浙江三门、广东阳江、山东海阳三个项目,目前在建核电机组共20座。如果按每千瓦机组平均造价1.2万元来计算,直接投资在2500亿元以上。

第二,抓住时机加大能源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淘汰6006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每年可节约原煤64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8亿吨。

第三,抓住金融危机导致世界能源需求放缓和能源资源需求下降趋势,大力实施能源“走出去”战略。2009年,我国积极开展大国能源外交,在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大大增强,与美国开展了能源政策对话,对俄的能源合作呈现出多领域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四,能源科技工作得到加强,国产化取得可喜成就,颁布了116项能源行业新标准,组建了16个能源行业试验中心,天然气管线、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

总体看,今年的经济发展环境要好于去年,但情况会更复杂。一方面迪拜等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及一些亚洲国家出现通货膨胀,表明经济全面复苏过程还将曲折漫长。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运行中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发展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当前形势下,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抓手,数以亿计的农民不仅释放巨大的消费需求,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