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8-10-1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第26个黄金周结束了。刚刚过去的这个黄金周不同以往,它是在首次取消五一黄金周、并且同步新设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后的第一个黄金周,积压数月的出行和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出行、购物等活动数量创历史最高纪录
春节、五一、十一、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7天长假、带薪休假、分时度假……不经意之间,国人的节假日越来越多。在令人欢喜节日名堂增多的同时,全社会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如何真正享受到五彩缤纷的节日套餐?
第26个黄金周结束了。刚刚过去的这个黄金周不同以往,它是在首次取消五一黄金周、并且同步新设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后的第一个黄金周,积压数月的出行和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出行、购物等活动数量创历史最高纪录。
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透露,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共接待游客343.86万人次,同比增长12%;收入同比增加16.8%。北京的传统景区人数同比增长普遍在30%左右;杭州西湖平均每天接待32万人以上,湖里满是船,岸上人挤人,断桥几乎有被压断之虞。由于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北京成为消费者最向往的奥运赛场城市,奥林匹克公园每天游客数量平均35万,10月2日达到52万人次,原本免费的参观门票被“黄牛党”倒卖到四五百元。
长假存废看法分歧
今年十一长假的火爆,说明在分时度假配套制度真正建立和完善以前,许多居民对长假的需求,只能通过为期7天的黄金周来实现。由于没有五一长假,习惯出行的人们抑制了欲望,随后大规模的抗震救灾,人们更没有闲暇和心情度假,新设的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时间又太短,所以十一成了今年除春节外的唯一一个7天长假,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释放心情的黄金周,积压数月的出行和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出行、购物等活动数量创历史最高纪录。
就在今年十一前夕,有媒体报道的专家建议“在条件成熟时,十一长假也有必要取消”的消息,引发了网络上的广泛争议和讨论。网友纷纷在网上发言反对取消黄金周,在新浪网一项有14万人参加的“你是否赞成取消十一长假”调查中,有超过83%的人反对取消十一长假。
去年11月,国务院公布了“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取消了五一长假、保留了十一长假。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强制实行带薪年假,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方案公布后,引发人们对假日改革的新一轮讨论。这次讨论,是否取消五一黄金周成了争论焦点之一。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蔡继明认为,3个黄金周取消一个没有实际影响。黄金周一旦将人们的旅游意识启动起来之后,它的作用就完成了。
国家发改委就法定节假日调整作了解释,指出了放长假制度也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传统文化特色仍显缺乏;二是节假日安排过于集中,人员流动数量庞大,交通拥挤,旅游安全隐患增大,景区人满为患;三是休假制度不够落实。对企业职工年休假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一些职工的年休假权利难以得到保障。
但是不赞成取消五一黄金周的人士不少,其中就有最早提出“以带薪年假取代黄金周”的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沙振权,以及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等人。他们认为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维护劳动者的“休息权”,就直接取消1个黄金周,恐怕并不合适,至少老百姓的习惯与心理难以接受。
刘德谦认为目前的3个黄金周,对于全国最广大的劳动者来说,其中任何一个都是十分可贵的。因为对于劳动者全家而言,这3个黄金周都是他们一年中极为难得的共同长假日,目前一年也就仅仅这么3个。当前还没有任何站得住脚的理由,可以让他们减少已经获得的长假日的1/3。所以,必须用全国最广大的劳动者对黄金周的需要与感情来考虑“黄金周”的存废。
变拥挤旅游为休闲度假
即使真的落实了带薪度假制度,“牧羊式”的旅游度假方式也需要变革。
在经历了9年多个“金光灿烂”的黄金周之后,近年来,人们对黄金周7天长假的安排开始趋于理性,越来越多人们选择“不出门过节”的度假方式。度假方式正在转型趋于休闲。传统的“快餐式”旅游正被越来越多的自驾游、农家游、探险游、市内游等“个性化旅游”所取代,旅游已经不再是国人度假的唯一选择,甚至看书、睡觉、散步、购物也成为另一种轻松惬意的“不出门过节”的度假方式。
由《小康》杂志社组织了中国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课题。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人的休闲总体上还处于成长期,指出中国人休闲生活还存在五大问题:其一,休闲观念落后,表现为“主动工作、被动休闲”;其二,休闲时间增多,但休闲质量较差;其三,休闲支出不平衡,城乡差别大;其四,休闲方式单调,选择睡觉、打麻将、无事发呆的消极休闲人群仍过大;其五,对个人休闲状态,多数人不满意。
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教授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就会产生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