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汇源风波:要“钱”还是要“品牌”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8-09-22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主持人:《中国经济周刊》编辑 李萌

  嘉宾:北京蓝之象企划机构董事长 聂继军

  嘉宾:经济管理出版社社长 张世贤

  朱新礼一夜之间成了名人,一个可以上争议榜的名人。

  9月3日,可口可乐与汇源果汁联合发布公告称,可口可乐旗下全资子公司将以179.2亿港元(约合23亿美元)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消息一出,顿时在舆论中掀起一场论战。支持者的主要观点是,收购案“纯属商业行为”,汇源果汁创始人、董事长朱新礼能以超出市值两倍溢价卖出汇源果汁,实属“卖了个好价钱”;而反对者则认为,汇源果汁是国内果汁行业的领头羊,朱新礼“为了套现出卖民族品牌”是没有品牌意识的“短视行为”。

  这是继欧莱雅―小护士、强生―大宝等收购案后,又一次在国内引起巨大争议的外资对国内知名品牌的收购行为。尽管目前此桩收购尚待商务部反垄断部门审批而未有结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中国快速融入世界、同时品牌意识也在中国日渐深入人心的时代,类似的争论将长期持续。

  真理不辩不明,是非不说不清。

  《中国经济周刊》本期特邀两位嘉宾――北京蓝之象企划机构董事长聂继军与经济管理出版社社长张世贤,就可口可乐―汇源收购案及其触发的品牌争议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解析和讨论。

  品牌,该不该当猪卖?

  2倍于市值的溢价,很多创业者可能都会怦然心动。但为何八成网民对此却投反对票?

  卖掉一个企业原本是企业经营者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决定权当属自己。可如今,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事件却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论,数十万网民在网络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足以证明了大众消费者对“汇源”品牌的高度关注。同时也表明汇源品牌在社会中的历史使命,它已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事情,它更好似一个倍受关注的民族“英雄”。这个重量级角色也许连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先生也未能完全意识到。但多年关爱、支持“汇源”的消费者敏感地认为,丢失一个具有浓厚民族感情的品牌企业,给国家和消费者都会带来无形伤害。

  消费者永远是品牌的拥有者,他们购买的是具有情感寄托的产品,对品牌产品的消费大众是有话语权的。因此,品牌拥有归属性的特征。一个小品牌成长为大品牌,其核心价值来自于忠诚消费者的支撑。汇源从小企业壮大成中国果汁饮品行业的第一品牌,艰辛历程一定是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所能表白的。此次收购事件,在新浪网调查中有82%网民反对,这样的数字不能不引起汇源企业经营者的深思。

  品牌价值的体现在于品牌是具有归属特性的存在。汇源品牌今天的价值是与中国消费者密不可分的。它能够成为中国果汁饮品行业的“领军者”,并成为中国民族品牌的代表,是中国消费者的期望。

  “经营企业要像儿子养,卖是应像猪卖”、“品牌是无国界的,卖掉汇源与民族感情无关……”这些语言出自汇源经营者朱新礼之口。作为中国著名品牌企业的经营者,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精明的生意人,但也不能不对他所理解的品牌战略和品牌文化定位感到质疑。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品牌,本来是一个正常的产业并购案,各种议论却沸反盈天。

  汇源品牌该不该卖?该不该卖首先决定于它是不是商品,或者是不是具有商品的性质。国家主权、人的良心、尊严等不能出卖,因为不是“商品”。虽然也有“为了一碗红豆汤,出卖自己的长子权”这样的事情,但自始都是为人所不齿的!而汇源品牌(包括它旗下的企业资产)是其所有者的商品,完全可以出卖。我最佩服朱新礼的那句至理名言:品牌可以当孩子养,当猪卖!人家卖就卖了,干卿底事?

  汇源品牌卖得值不值?在市场上,商品交换是买卖双方的事情,值与不值都心中有数。正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在交易市场上,只要一方认为不值,买卖就难以成交。“下蛋公鸡”,吃一口两千,咱们的牛策划认为“值!”那它就值。汇源品牌179.2亿港元,双方都认为值,那它就值。这纯然是买卖双方的事情,是他们谈判的结果,别人无从置喙。

  汇源品牌是朱新礼带领一帮山东老乡在北京顺义艰苦卓绝地打拼了十多年培育起来的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本土品牌,这个品牌里流淌的全是民族的血液。咱们的朱总在这个品牌上倾注的心血绝对比自己的“孩子”还多;可如今他一狠心,就把它给当“猪”卖了!

  所有的评论家都是局外人,我们不必再指责谁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对于朱新礼而言,卖掉汇源也许是最明智的选择。品牌的培育需要付出太多的心血,品牌的呵护又需要承担太多的风险,一旦经营有什么闪失,或资不抵债,或关门破产,这179亿港币不就全打水漂儿了?三鹿奶粉作为知名的老品牌,这一次质量事故可能就一蹶不振了。宗庆后在和达能的合资过程中,这些年来为了争夺“娃哈哈”品牌,折腾得灰头土脸、精疲力竭、遍体鳞伤,几乎将自己一世枭雄的英名都搭进去了。从理性的角度讲,朱新礼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