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2008中国经济展望:不确定中的确定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8-05-23

【来源:第一财经】

宏观经济运行至5月,国内国际的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4月份CPI同比上涨8.5%,通胀压力仍然很大,央行当前的货币政策将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宏观调控又要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起大落。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不容乐观。

  2008年后几个月的经济运行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在这种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还有哪些因素是确定的呢?5月17日,由《第一财经日报》和汇丰银行举办的“2008卓越理财财富论坛”首站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汇丰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师屈宏斌、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和TCL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围绕这一主题发表演讲。本报总编辑秦朔对话夏斌和屈宏斌,对下一步宏观经济走势作出解读和预测。

  宏观经济步入调整期

  秦朔:去年看中国投资市场,大家都在讲“黄金十年”,但今年“两会”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今年可能是我们在决策上最困难的一年。而且今年资本市场的确作了很大调整,你们两位来看,从现在开始是黄金、是转型,还是调整?怎么看待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

  夏斌:长期来看,中国的经济应该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轨迹下再增长十几年、二十几年,但增长速度是不是像以前一样两位数增长,这值得探讨。而从实践来看,再过十年以后也可以增长较高,但增长速度绝对不是9%、10%。

  为什么出现这种变化呢?美国经济影响是一方面,同时,中国这几年高增长、低通胀、流动性多、外汇多、国际收支失衡也给宏观经济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接下来的经济周期中,要消化上一周期中所产生的结构问题,要消化以次贷危机为转折的全球经济的影响,这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对中国经济不可能是没有影响的,会有一定下滑。

  我们要如何调整呢?从2006年底到2007年国务院推出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对于经济逐步走向稳定增长起了作用,累计效应在2008年应该很突出。由于外部因素有次贷危机,国内调整的因素也在2008年显现,这时候恰恰要注意调控分寸和力度。

  屈宏斌:过去几年中国出现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同时有低于3%的通货膨胀。从中外经济发展史上看,这种格局是比较少见的,是非常态的,客观上讲并不是可持续的。

  到2007年底特别是进入2008年,中国经济进入了回归正常的增长速度,过去几年两位数的超速增长积累的过热压力,通过以实体为主的通货膨胀逐渐反映出来了。

  2008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未来中国经济调整到什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如何应对。如果政策应对得好,可以把过去的超速增长逐渐调整为可持续的、稳定的增长。最理想的状况就是,未来几年经济增长出现“软着陆”,GDP有9%~10%的增长,通货膨胀在4%~5%,这对中国来讲是一个比较可持续的状态。

  当然,如何取得这样的成果还充满了很多不确定性,其中主要因素是宏观政策如何应对短期内面临的通货膨胀,同时又防止经济由于宏观调控政策和外来因素叠加出现问题,这仍然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

  股市调整是过度反应

  秦朔:去年末,包括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说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成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如果从去年的股指水平看,可能把宏观经济预测得特别好,折射到未来多少年会是黄金时代的增长;但今年股指下跌后,目前的资本市场跟宏观经济的“晴雨”有没有建立一种关系呢?目前的股指是低估了,还是高估了?

  夏斌:中国股市经过两年增长,去年涨得很高,出现这样的调整是正常的。

  我个人认为,2007年股市涨得很高,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很好;第二是人民币在升值的通道下;第三,随着股改后进入全流通时代,很多长期不利因素在资本市场慢慢消化了。在这种背景之下,加之新股民非理性的热情,各种因素融在一起,推动股指涨了那么高。

  今年,上述有些因素没有了,所以就出现了调整下跌。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调整是正常的。不过,支撑股市的经济基本面还在,所以中国股市还会慢慢往前走。

  屈宏斌:我认为资本市场总是贪婪与恐惧的博弈所产生的结果,言外之意就是说资本市场的特色就是对基本因素的任何一个微小变化都会出现过度反应。如果2007年的股指是对经济利好方面的过度反应的话,那么最近的调整也是股市对短期内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增加的一种过度反应。

  人民币不可能贬值

  秦朔:最后一个问题跟汇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