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粮食涨价对我国CPI的影响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8-02-23

【来源:爱宝理财网】

图1:1996-2006年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2:2006年1月份以来我国粮价、食品价格及CPI的同比增长速度(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产

  粮食不仅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我国政府一直很重视粮食生产和市场供求状况,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实行“三减免、三补贴”、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最低收购价、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尤其是粮食价格的稳定回升,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扭转了粮食面积连续下滑的势头,粮食生产出现了重大转机,2004、2005、2006年我国粮食连续三年大幅增长,粮食单产也多次刷新历史记录,对保障人民生活、防止通货膨胀、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CPI商品构成和权重中,食品类商品权重占33.6%,故决定着CPI运行的基本趋势。历史资料显示,我国CPI走势与食品价格走势的相关程度很高。而粮食又是食品生产链的源头,乃食品价格的基石,因此,研究粮食供需状况及其价格走势对预测CPI运行态势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我国上一轮的CPI上涨始于2003年10月,主要是由粮食供需失衡引起的。受粮食政策和市场价格影响,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从2000年开始大幅度调减,粮食产量也明显下降,200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4.31亿吨,创下1990年以后的最低产量水平,粮食价格开始走高,到2004年达到近十年的最高水平,成为带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虽然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7亿吨,但受滞后因素影响,粮食价格仍同比上涨26.2%,并拉高了整个食品价格,在2004年3.9%的CPI涨幅中,大约3.3%是由食品价格拉动的。

  在各项政策的共同推动下,200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继续上升,达4.84亿吨,在加上库存和进口因素的情况下,2005年我国粮食市场基本保持供大于求的态势,由粮价及食品价格主导的CPI上扬行情基本告一段落。2005年我国粮食价格同比只上涨了1.4%(涨幅比上年回落24.8个百分点),实际上还主要是上年翘尾因素的影响。相应地,2005年食品价格上涨2.9%(涨幅比上年降低7个百分点),拉动CPI上涨0.9个百分点,拉动力比上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故以粮食为主的食品价格涨幅明显减小,是2005年CPI涨幅回落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过,从2006年二开始季度开始,我国粮价不断攀升,尤其在四季度呈现加速上涨之势,2006年我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2.7%,比2005年粮价涨幅加快1.3个百分点。进入2007年以后,我国粮价继续在高位盘整,并带动食品价格和CPI快速上升,加大了通胀压力。

  为什么我国在粮食连续三年增产的情况下,粮价仍然出现较快上涨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因素共同造成了本轮粮价上涨。

  1、虽然我国粮食连续三年增产,但仍属于恢复性增长,尚未达到1998、1999年的水平,因此我国粮食总体供求关系还处在基本平衡状态,并没有出现供大于求的格局。

  2、受粮食减产、库存下降等因素的推动,去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小麦、稻谷、玉米等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2006年世界粮食减产2.7%,而世界粮食总需求却增加了1%,导致世界粮食库存连续三年下降,1999年谷物库存率为31.6%,2006年则下降至15.5%。国际粮食市场供需形势的变化,使得我国进口粮价上涨。

  3、由于原油等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各国政府加大对替代能源的研究开发,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的高速发展,导致对作为其原料的玉米、棕榈油、食糖等粮食作物的需求急剧增长,并推动这些粮食品种的价格大幅上涨。如美国是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占世界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目前生物乙醇生产对玉米的使用量占美国玉米产量的20%,预计2007年将继续上升到25%。近年来,我国也在各地兴建了一批粮食深加工企业生产替代能源。

  4、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及其利益,我国对粮食实行最低收购价,进行“托市收购”。近几年我国农药、化肥等农资价格逐步上升,造成粮食生产成本抬高,政府有意推动粮食价格的实际上涨(即粮食相对于其它消费品的价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