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首页»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稳定物价大局“定盘星”:菜篮满 物价方能稳

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8-02-18

【来源:半月谈】

当前,物价特别是食品价格已成为上牵国家经济平稳运行、下牵千家万户民生冷暖的第一焦点问题。时隔10年后,《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省市政府一把手要管好“米袋子”和“菜篮子”。温总理提出的“价格9条”中的主要举措也都是围绕粮油菜的生产供应。

保障农产品长期供求平衡,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和根本出路。一方面国内需求在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和气候变化,又导致国际市场农产品供求关系趋紧和价格大幅上涨。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抓紧研究制定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长期战略,这不仅是个发展问题,实际上更涉及到大量的改革问题。我国农业如何应对资源环境制约日趋严峻的挑战?市场的“无形之手”与调控的“有形之手”如何相得益彰?在开放的背景下,如何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这些新问题,等着我们去一一破解。

  “坚持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这是温家宝总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定物价9条措施中的最后一条。时隔10年,重提“米袋子”、“菜篮子”,字里字外,分量格外沉甸甸。

  事实上,在稳定物价9条措施中,直接与充实“米袋子”、“菜篮子”相关的就有8条。“总理的话非常有针对性。”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当前,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确保本地粮食以及副食品的生产、供应和市场稳定,对民生,对抑制通胀都有重要意义。”

  菜篮满,物价方能稳

  “去年,我的退休金涨了200块,可这物价涨得更快。3年前这200块可以买六七十斤猪肉,现在却买不到20斤。”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居民蔡桂兰说。

  像蔡大妈一样,不少老百姓感觉到,去年以来肉、油、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上涨,已经影响到生活质量。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认为“物价过高,难以接受”的居民占比首次超过认为“物价偏高,但尚可接受”的居民占比。

  老百姓对物价反应强烈,与“菜篮子”产品价格高企关系紧密。2007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4.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3%,拉动CPI上涨4.0个百分点。今年2月份,CPI上涨8.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3%。在食品类中,价格上涨幅度最大的仍然是肉禽及其制品(45.3%)、油脂(41.0%)等“菜篮子”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过3次物价高涨的局面,这3次物价高峰都与食品价格上涨并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认为,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一轮物价上涨相比,这一次食品价格上涨的最大不同是,起点不是粮食涨价,而是从猪肉价格上涨开始的。到目前为止,粮食价格涨幅一直稳定在10%以内,肉、油、蛋等“菜篮子”产品则高达20%以上。

  在价格上涨的背后,则隐含着供求关系的紧张。商务部发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中,有8个品种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段会呈现出供应偏紧情况,具体品种为:猪肉、牛肉、羊肉、大豆、豆油、菜籽油、花生油和鲜奶。很明显,8种消费品全部属于“菜篮子”产品。

  陈锡文认为,管好“米袋子”和“菜篮子”,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物价上涨问题,但如果管不好,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胀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显然,稳定这一轮物价上涨,增加“菜篮子”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关键点之一。

  价格涨,欠账是根源

  1988年,为缓解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工程建设已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这一轮肉、油、菜等涨价,则凸显了工程建设中的一些欠账。

  从硬件上来讲,近年来,一些城市在扩张规模、增加城市人口的过程中,兼并了城郊大量耕地、菜田,加剧了粮油肉菜供需矛盾。2005年,呼和浩特城区面积由原来的9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150平方公里,城市扩张侵占大量城郊农田菜地,许多种田能手、种菜能手、养殖能手因失去土地而失业。

  以呼和浩特为例,随着蔬菜总播种面积由此前的14万亩减少到11.3万亩,地产菜产量由2000年的60多万吨下降到2005年的44.7万吨,减产26%左右,每年需外调蔬菜100多万吨平衡供求关系。随着市民吃菜难、吃菜贵问题的凸显,“菜篮子”建设一度成为当地“两会”上人大代表关心的一号议案。

  从软件上来讲,农副产品“过山车式”的涨跌,则凸显调控“菜篮子”丰歉手段的缺失,以及地方政府“超然市外”的漠然心态。前些年,不少地方在工作部署中,常把抓好“菜篮子”当作“一把手工程”,而现在一些地方领导对“菜篮子”则少有提及。陈锡文认为,物价上涨从表面上看,食品涨价是主因,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