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8-01-2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去年各项主要指标快的特征明显
●CPI控制在3%-5%是可以承受的
●我国中长期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胀
●货币政策之外的调控手段要跟进
●防止需求过度收缩经济大起大落
●三大需求稳定增长但会略有降低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且表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那么,中国为什么要把“两防”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将会采取哪些措施?2008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本报记者就此与三位权威专家进行了对话。他们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陈雨露教授。
经济走到过热的门口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目前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尚未缓解。请问这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陈雨露:连续多年的经济持续增长,使2007年经济接近阶段性周期繁荣的相对顶部区域。2007年投资加速迹象明显,外贸增长居高不下,“双顺差”进一步扩大,外汇占款大幅度提高。在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股票价格高位震荡,使宏观经济在虚拟层面的不确定性增强。尤其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超预期地连创新高,11月份达到了6.9%,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趋向过热的明显信号。
卢中原:的确,2007年出现的物价上涨问题比预想的要严重,虽然当前物价上涨总体上具有结构性上涨的特征,但是,在消费价格加快上涨的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开始提高,房价涨幅居高不下,上游产品向下游产品传导的涨价压力有所加大。
陈东琪:综合看,2007年各项主要指标“快”的特征都比较明显,与2006年前几年相比,总体经济转向过热的风险增大。一是2007年GDP增速达到11.5%,高于前几年,而且在经过了6年持续加速增长后,这个加速增长的势头还没有明显改变的迹象。二是物价2007年以来逐月逐季递增,二季度的三个月从3%爬升到4%、5%,最近连续4个月超过6%。三是从2007年主要产出指标来看,工业增加值1-11月累计增长18.5%,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快的。从三大需求指标来看,2006年以前,三大指标中的投资和顺差增长很快,但2007年1-11月,除投资比去年加速,增长26.8%,顺差增长52.2%之外,以前增长较慢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累计增长16.4%,比2006年前各年的增速明显加快。四是货币供应过多,2007年M2和M1的增长已持续几个月超过18%和20%,信贷指标持续几个月超过17%,货币信贷增长都超过了长期平均水平。
不能简单划定“过热”
记者:为什么用“过热风险”,而不直接用“过热”呢?目前的情况与历次过热有所不同吗?
陈东琪:是的,明显不同。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数据看,四个时段――1978、1984-1985、1987和1992-1994年,GDP增长超过11.5%被看成是经济过热,2007年二季度以来GDP增速也超过了11.5%,从简单类比看,目前经济已经明显过热。但是,现在的经济背景和前四个时段有所不同,不能简单类比。因为前四个时段处在全面短缺时代,那时总供给不足是一个常态,现在不同了,经济常态表现为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有效供给水平较高,总供求缺口表现为供大于求,这个缺口正在由急速增加的顺差来填补。尽管2007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压力要比1998-2006年大一些,但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还没有打破,尽管粮肉市场供求关系较为紧张,但问题不是绝对供给不足,不是产量减少,而主要是由结构性矛盾引起的。在国内总供求格局并未发生大逆转的背景下,经济快速增长引起的过热压力与前四个时段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简单根据11.5%这个数字就认为出现前四个时期那样的经济过热了。总供求是否失衡是判断经济是否过热的基本依据。当然,从发展趋势看,目前经济已经走到了过热的门口。
5%是经验分析“临界值”
记者:现在经济过热风险增大带来的最大压力是什么?
陈东琪:最大的压力是通货膨胀,是持续性的物价上涨。物价在较高水平上持续向上发散,不断攀升,如果超过临界值,超过经济运行系统和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其危害很大。
记者:超过承受能力的“临界值”是多少?国外有没有可参照的指标值?
陈东琪:各国的发展情况不一样,其物价控制指标也不一样。在2020年前全面建设小康之前的我国经济依然是一个发展中经济,经济快速增长是一个必然趋势。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比较来看,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速一般要比发达国家高一倍左右,其通货膨胀率也很难控制在发达国家2%-3%的水平以下。就我国而言,当GDP增长控制在8%-11%时,要使CPI上涨率长期保持在发达国家2%-3%的水平,既不可能,也不应当,因为实现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