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8-01-2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7年中国经济的各项经济指标均显示出,目前中国经济已处于本轮经济周期高点
●是否会出现生产能力的普遍过剩,关键要看整个经济能否平稳地由投资品生产转向最终消费品生产
●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汽车和住房消费成本不断上升,包括油价上涨、停车费用增加、房价上涨等,汽车和住房消费已出现了增长幅度下降的情况。初步判断,从增量上看,本轮消费周期已处于高位,继续向上的可能性在减小
●受次贷危机打击,2007年下半年起,世界主要经济体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走软的迹象,未来两年国际经济环境将有所恶化,并可能成为中国国内经济周期向下的诱因
综合开发研究院银湖宏观经济论坛课题组
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继续运行在高速增长的通道上。全年GDP增长率预计将达到11.5%,比2006年上升约0.6~0.8个百分点。自2002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到2007年已经运行了6年,至今还没有明显的经济增长大幅放缓、掉头向下的迹象。
而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及对2008年的预测,应该从经济周期的阶段位置方面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预测未来可能的运行方向。
1经济周期――中国经济已处于高点
自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5个经济增长周期。如果我们将改革开放29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9.7%作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率或潜在增长率,那么可以认为,2000年到2002年是本轮经济周期的复苏期,即经济从谷底恢复到长期增长趋势线的水平;2003年到2007年是本轮经济周期的繁荣期,即经济处在长期增长趋势线之上运行。
以此计算,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历了持续5年的经济增长的繁荣期,这可能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经历的最长一次繁荣期和经济增长上升周期。
2007年中国经济的各项经济指标均显示出,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处于本轮经济周期的高点。一是经济增长率创12年以来的新高;二是企业利润大幅上升,工资大幅提高;三是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屡创新高;四是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不断突破央行设定的控制线,银行系统信用扩张的冲动强烈。
另外,与工业相比,周期性波动较小的第三产业占比下降,也使整个经济更具有古典经济周期的特征。与现代经济周期相比,古典经济周期波动的振幅更大。
2投资周期――普遍产能过剩风险加大
经济周期的形成与投资周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基本机理是:在经济复苏阶段,企业对未来的预期转为向好,刺激投资需求,投资增长带动经济增长;经过一段时间,投资将转为产能,进入产能释放期,整体经济进入繁荣阶段;在经济繁荣阶段,如果前期投资需求是不正确信号引发的,或企业的预测错误因各种原因未能得到及时纠正,企业就会出现系统性的跨期计算的错误,并导致生产能力的普遍过剩。
是否会出现生产能力的普遍过剩,关键要看整个经济能否平稳地由投资品生产转向最终消费品生产。如果大量的生产能力被“淤积”在延长的迂回生产过程中,不能成功地转化为最终消费品生产能力,生产能力过剩将不可避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将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企业对未来的预期转为向淡,投资需求下降,经济将从高峰掉头向下,进入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本轮经济周期启动的关键因素正是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自2001年开始,投资增长开始加速,到2003年以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持续保持在25%以上的高位(除2006年投资增长略有回调外),大约高出名义GDP增长率10个百分点。
由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了土地价格上涨和二手设备交易因素,所以,全社会固定资产要小于实际固定资产形成的增长率,而对经济增长有直接拉动作用的是固定资产形成。
2000年到2004年为固定资产形成的增长率的快速上升期,从2000年的10.9%迅速上升到2003年的22.6%,资本形成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3.7%。2004年以后固定资产形成增长率开始下滑,到2006年下降到16.6%,资本形成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下降到41.3%,估计2007年固定资产形成增长率大体上仍维持在上年的水平,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会继续下降。
以上事实证明,2000年~2003年的经济周期的复苏阶段,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投资需求的快速扩张。与经济繁荣阶段相对应,2004年到目前阶段,中国经济已进入产能释放期,经济高速增长,最终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2006年最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03年的35.3%上升到39.2%,估计2007年将在40%以上,并很可能超过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无论如何,目前中国经济已经面临着前期的投资所形成的产能能否平稳转化为最终消费生产的问题,因跨期协调错误所引起的普遍生产能力过剩的风险在不断地加大。
3消费周期――需求走软或促经济下行
本轮经济周期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以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