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布日期:2008-01-17
【来源:金融时报】
近期,国务院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措施,着力于稳定物价,保障民生。这些举措针对的目标是什么?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物价走势如何?控制物价工作面临怎样的局面?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窦尔翔、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晓欣。
|
记者:近期,国务院出台了四项措施严禁物价上涨。如何评价这些措施?
窦尔翔:首先应当肯定,国务院出台的政策有如及时雨,对于应对目前及未来物价上涨意义重大。其次,四项政策措施均是价格监管措施,表明政策的行政色彩浓厚。再次,价格作为经济运行的信号和终端事物,说明中央目前的政策重点在于“结果管理”,而非“源头管理”。当然,中央调控物价的政策表面上是在“救急”,但隐含在表象之后的应当有更加长远的方针和策略。
记者:有学者认为,本次物价上涨,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那么,物价上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刘晓欣:当前我国物价上涨根本成因是流通性膨胀引起的,与财政性开支增大引起的物价上涨有区别。据预测,中国2007年全年消费品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4.8%,大大高于2007年初设定的3%的目标。其中统计数字显示11月份CPI为6.9%,创11年来历史新高,12月份同比上涨6.55,与11年新高相比略有回落。12月份的数据备受各方关注,它直接反映了2008年的物价发展的态势。
记者:这次物价上涨与上两次有什么不同?
刘晓欣:巨大的外汇占款是这次物价持续上涨的根本原因。据统计,我国累计外汇储备已经接近1.5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累计发行了10多万亿元人民币。我国1987年至1989年和1993年至1995年存在财政性的通货膨胀,这次与上两次情况截然不同。因为,财政性开支大幅度增长而增加的收入,使各个阶层人民都获利。例如,工人、职员拿到增加的收入会直接增加消费,从而导致各种消费品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导致的工资?成本?价格之间的上升螺旋,因此,财政性开支所增加的收入与CPI之间的关系非常直接和明显。
而目前物价上涨是外汇占款引起的,主要是出口导致的外汇收入增加。赚取外汇的富人将手中的外汇兑换成人民币,将短期闲置资金大部分放在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上,而不是直接用于消费,于是形成了股市、债市、房地产市场轮番上涨,最后才轮到CPI上涨,当CPI开始连续走高的时候,流动性膨胀已经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了。物价上涨的前奏和顺序是:短期金融资产价格上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消费品物价指数CPI上涨。所以,流通性膨胀推高了资产价格,现在又在物价水平上得以反映,除了一些具体供给条件的干扰外,目前的物价上涨根本原因是来自国际,即巨额的外汇占款,而不是来自国内财政性支出的增大。
记者:为了控制物价的大幅度上涨,国家出台了一些调控措施,你认为效果如何?
窦尔翔:就价格而言,它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不应由行政命令来决定。从应急目的来看,当前政策带有浓厚的行政管制色彩是可以理解的,但从长远和宏观来看一定要通过市场来引导物价平稳运行。值得指出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市场机制建设的力度小了一些。
就政策有效运行而言,中国目前依然处于制度转轨过程之中,该过程不仅仅是市场机制不断强化的过程,也是宏观调控机制不断强化的过程。
刘晓欣:政策的关键是综合治理流动性膨胀。CPI的高低成为市场判断央行是否加息的风向标,去年央行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10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货币投放,稳定通货膨胀预期。2008年1月9日,温总理部署稳定物价的工作,要求近期的成品油、天然气和电力不得调整,并采取临时价格干预的措施,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生产企业实行提价申报。这些都将对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向明显通货膨胀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从前期宏观调节政策来看,采取了单独调整价格的方式,如对房地产价格的一系列宏观控制措施,调息对股市的影响,以及最近的对新股申购采取的限制性措施,这些都不能根本解决流动性膨胀问题,只是使资金不断地流来流去,只是挤压了流动性,基本上没有减少流动性,挤压流动性和减少流动性的措施之间是不能等同的。解决流动性膨胀是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的关键。2007年11月下旬中铁股份的新股申购创下冻结资金3.4万亿元规模的新高给我们以启示。它说明中国游资